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810中国古代文学之中国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古诗十九首

【答案】《古诗十九首》,古诗组诗名,其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南朝萧统从无名氏《古诗》中选录了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的。这些诗反映了汉末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许多诗篇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两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锺嵘在《诗品》中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在中国诗史上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几至形成模式。它的艺术风格,也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与批评。

2. 春秋笔法

【答案】“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又称“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它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是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作家自己的态度,并且在作品中灌注强烈的感情色彩。作为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小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3. 四始六义

【答案】“四始”是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篇的诗,分别是《关雎》《文王》《鹿鸣》《清庙》。“六义”是关于《诗经》分类的一种说法,“六义”说源自《毛诗序》,《毛诗序》因承《周礼》“六诗”说,提到“诗有六义”的说法。“六诗”,即风、雅、颂、赋、比、兴,源于《周礼》中的一段话。《毛诗序》中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二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其分法与《周礼》相同,只是把“六诗”叫做“六义”。“风、雅、颂”是《诗经》按音乐性质的不同而分的类,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歌的乐调;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赋、比、兴”是指《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于法,具体内容,众说纷纭,其中,朱熹之说较为人们所接受。

4. 唐宋派

【答案】唐宋派是明嘉靖年间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王慎中、唐顺之力矫前七子创作摹拟古人、作品缺乏思想、文字估屈聱牙之弊,主张学习欧阳修、曾巩之文,一时影响颇大。唐宋派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章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变学秦汉为学欧(阳修)曾(巩),易估屈聱牙为文从字顺,是一个进步。唐宋派还重视在散文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批评复古派一味抄袭模拟,主张文章要直写胸臆,具有自己的本色面目。唐宋派中散文成就最高的当推归有光,代表作有《项脊轩志》、《思子亭记》等。

5. “桐城中兴”运动

【答案】“桐城中兴”运动是曾国藩为使桐城派适应时代需求而进行的一场革新运动。曾国藩自称论文师从方苞、姚鼐,为文义法也取自桐城派。但他颇不满于某些桐城末流文章的拘谨平淡,因此在文章表现的内容上强调了经世致用; 而在文章的表现形式上,则吸取了汉赋的优点,高洪雄健,呈现出阳刚之美。这就将桐城派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一一以湘乡派为主流的阶段。自此,以桐城地域命名的“桐城派”应运而生。所以,曾国藩实有“中兴”桐城派之功。

6. 《悲愤诗》

【答案】《悲愤诗》是东汉文学家蔡文姬所作的五言诗。《悲愤诗》是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全诗一百零八句,计五百四十字,它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汉末大动乱中的悲惨遭遇,也写出了被掠人民的血和泪,是汉末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生活的实录,具有史诗的规模和悲剧的色彩。诗人的悲愤,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它是受难者对悲剧制造者的血泪控诉。

7. 明中叶三大传奇

【答案】明中叶三大传奇是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角的《浣纱记》和王世贞的《鸣凤记》的合称。它们分别标志着忠奸剧的定型、历史剧的新篇和时事剧的发轫。三大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明传奇创作新时期的到来。值得注意的是,梁辰鱼以昆山新腔为曲调创作了《洗纱记》,而《鸣凤记》则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部直接取材于现实的“时事剧”。

8. 元白诗派

【答案】元白诗派是指与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的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同韩孟诗派相对的、以浅切顺畅的语言直接反映现实的诗歌流派,因其发起中唐新乐府运动,提出乐府诗创作新方向,也有人称其“新乐府诗派”。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元白诗派重写实,尚通俗,其远源可以追溯到“风”诗和汉魏乐府民歌那里,其近源则是安史之乱以来一批具有写实倾向的诗人创作,尤其是伟大诗人杜甫的创作。杜甫诗中的写实性和通俗化倾向,在与他同时或稍后的元结、顾况、戴叔伦等人手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表现和继承,

而到了贞元、元和年间,即白居易与元镇的手中,则有了强烈的回响。这派诗人注重写实、崇尚通俗,走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但其实质也是创新。

二、论述题

9. 宋代散文对唐宋古文运动的继承和发展。

【答案】(1)宋代散文对唐代“古文”创作传统的继承

北宋初年,鉴于骈文的泛滥,柳开、穆修、石介、范仲淹等人提出“尊韩”,倡导“古文”,主张“兴复古道”,“救斯文之薄”。到了欧阳修,更是明确地倡导古文运动。此后为文之士,率多“尊韩”,写作“古文”。这种创作潮流,与唐代的“古文运动”前后相承。古文家们既主“尊韩”,也就明确地继承了韩愈等人当初的一些主张。

①继承“文以明道”“文以贯道”的创作理念

欧阳修宣称“我所谓文,必与道俱”,“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自至也”; 但他说的“道”,更强调“切于事实”,反对“弃百事而不关于心”,他重视文学本身的特点,重视文学的艺术性,认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王安石的文道观与欧阳修一样,也不出先道后文的传统,但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的文学观与欧阳修等人又有不同:他进一步把道与政治教化联系起来,更强调文章的社会实际效用,指出“尝谓文者,礼教治政云尔”,“要之以适用为本”,更看重“致用”。至于苏轼,他总的理论观点与欧阳修、王安石并无太大的差别,不过苏轼更注重文学的艺术性,而在具体的写作方面,他更重视以意为主、自然成文。

②继承“文从字顺”“陈言务去”的创作方法

古文家们继承了韩愈等人的创作理念,一也继承了他们的创作方法。大致说来,韩愈的文章有两种文风:一是“文从字顺”,二是“陈言务去”、力求创新而表现出奇崛险怪的特点。而宋人在具体的写作上,大都摒弃了韩愈创作中“奇”的一面而发展了“易”的一面。韩文波澜壮阔、气势逼人; 而欧文则纤徐婉转、自然平易。王安石的情况有点特殊,他在理论上常常“非韩”,但在创作力面,王安石却是学韩的,而且可以说主要是学韩之“陈言务去”。所以他的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简练省净,风格拗折简古,主要还是走的韩文奇崛雄健的路子。至于苏轼,他的散文既有波澜壮阔的气势,又有其“文从字顺”的特点。加之作者“以意为主”、自然成文的创作理念,以及他天才的融汇与创造,从而使他的文章既显奇纵恣肆、波澜叠出又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

(2)宋代散文对唐代散文的发展和新变

宋代散文,在对前代散文的继承中,也对其有很大的发展:

①体现在记、序、跋等类的文章中

“记”体散文在前代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文人们创作了大量的山水游记、亭台阁记、书画记、藏书记等等。与宋代文学总的特色相关,宋人在记中也喜发议论、谈哲理。如王安石的名作《游褒禅山记》,在记叙了游山的经历与感受后写道:“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通过游山的感受体悟出了人生的哲理,与唐人的山水游记己有明显的不同。由于宋代重文轻武,宋人好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