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教育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菲茨与波斯纳提出的操作技能形成阶段及其特点。
【答案】菲茨和波斯纳提出了三阶段模型,将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分为认知阶段、联系阶段和自动化阶段三个阶段。其各自含义与具体特点如下:
(1)认知阶段及其特点
练习者要将组成某种动作技能的活动方式反映到头脑中而形成动作映象,并对自己的任务水平进行估计,明确自己能够做得如何。在该阶段:对示范动作,或者参考书、参考图示进行观察,需要了解所要学习的动作技能的动作结构和特点,以及各组成动作之间的联系,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动作映象。
(2)联系阶段及其特点
在这个阶段,学习者的注意力己从认知转向动作,逐渐从个别动作转向动作的协调与组织。开始把个别动作结合起来,以形成比较连贯的动作。但是他们常常忘记动作之间的联系,在动作转换和交替之际,往往出现短暂的停顿现象。
(3)自动化阶段及其特点
这是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所学习的动作技能的各个动作在时间和空间上己联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巩固下来,各个动作的像话协调以达到自动化。
2. 知识掌握过程中的应用的特点与意义是什么?
【答案】广义的知识应用,指依据己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有关的问题。而狭义的知识应用主要指作为掌握阶段之
一的知识的应用,即指学生在领会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所得的知识去解决同类课题的过程。其特点与意义如下:
(1)知识掌握过程中应用的特点
①应用范围一般限于同类事物
掌握过程中知识的应用,其范围一般限于同类事物,是抽象知识的具体化过程。把从一类事物中抽象与概括出来的知识,推广到同类具体事物中去,使抽象知识同具体事物建立起联系的过程。
②应用不同于领会
知识的领会与知识的应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应用是在领会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又是对知识领会的检验与发展。领会与应用在知识掌握的进程上是有顺序性的,不能任意违反。知识的
领会是具体事物的抽象化过程,知识的应用是抽象知识的具体化过程。
③应用不同于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掌握过程中的知识应用虽然也是通过解决各种形式的问题来体现的,但这些问题多是以课业问题的形式提出的。解决课业问题既可以表现为应用已学知识完成有关的口头作业或书面作业,也可以表现为应用知识去完成实际操作或实地作业。解决实际问题主要是指学生自觉能动地应用已学知识于社会实践,解决或发现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2)知识掌握过程中应用的意义
①应用是知识掌握不可缺少的一个阶段
通过组织学生做习题,解答问题,互改作业,练习等应用的形式,一方面可以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查与反馈,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所获得的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的概念、原理等。应用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是真正地掌握知识所必需的一个阶段。
②应用促进广泛的迁移
借助于抽象概念或一般原理的具体化,可以使学生很快掌握其中的种概念或特殊的法则。知识掌握过程中的应用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迁移形式,但这种形式又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在知识掌握阶段。通过应用,可以促进知识的娴熟的掌握。只有熟练地应用知识,才有可能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知识。迁移即是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知识的具体体现。
③应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由于学生所学的知识往往不是他当前生活所急切需要的,而是为将来学习与工作做准备的。因此,学生不易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际作用,也难以产生成就感。对培养学生的自觉的学习需要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加强知识的实际应用,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的意义与作用,从而有助于确立起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另外,通过应用,还可以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独立工作的习惯。
④应用有助于能力形成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是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而知识的应用又是保证知识掌握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因此,知识的应用是形成能力的一个前提条件; 知识的各部分经过应用、练习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组块的形式在头脑中表征,占用工作记忆的空间较少,使得学习者能够在更自如、更有针对性地应对其他问题. 这一点正是能力的关键特征之一; 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把获得的知识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种技能联系起来,促进了知识与技能的相互整合,为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充分的机会。
3. 什么是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怎样?
【答案】(1)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它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
(2)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的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二者相互作用形成了学习的动机系统。 ①学习需要及内驱力: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这种愿望或意向是驱使个体进行学习的根本动力,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学习驱力是学习需要对学习的作用。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组成。这三种内驱力就是学习需要的三个组成因素。成就动机的三个组成部分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通常是随着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②学习期待及诱因: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它是另一个构成学习动机结构的基本要素。学习期待与学习目标密切相关,但两者不能等同。学习目标是个体通过学习活动想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而在个体完成学习活动之前,这个预想结果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之中的。因此,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凡是使个体产生积极的行为,即趋向或接近某一目标的刺激物称为积极诱因。相反,消极的诱因可以产生负性行为,即离开或回避某一目标。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而诱因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成为目标。学习期待的作用就是学习的诱因。
③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密切相关:学习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学习需要是产生学习期待的前提之一。学习期待则指向学习需要的满足,促使主体去达到学习目标。
4. 什么是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与学习策略的关系如何? 安德森和加里培林是怎样看待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的?
【答案】(1)心智技能的含义
心智技能又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技能、写作技能、运算技能、解题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心智活动是指在人脑内部借助于内部言语,以简缩的形式对事物的主观表征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心智技能相比于操作技能有其独特的特点。与操作活动不同,心智活动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动作执行的内潜性,由于心智活动是对观念性对象进行的加工改造,心智活动是借助于构造上与机能上不同于外部言语的内部言语进行的,只能通过其作用对象的变化而判断活动的存在。因而心智动作的执行,是在头脑内部进行的,具有内潜性:动作结构的简缩性,因为内心智动作是借助内部言语这一工具进行的。
(2)心智技能与学习策略的关系
①程序性知识与智慧技能、学习策略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J.R-Anderson )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其中,程序性知识实质上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关于程序性知识,心理学家有不同的看法。加涅(R.M.Gagne , 1985)认为,程序性知识本质上是由概念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