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传播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

【答案】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是继自由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一种媒介规范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这一理论是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40年代提出,其代表性著作是1947年出版的《自由与负责的报刊》一书。社会责任理论是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的理论,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②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 ③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 ④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2. 热媒介与凉媒介

【答案】热媒介指传播的信息明确清楚,或清晰度高,因而接受者的参与度相对降低的媒介。凉媒介一传播的信息模糊含混,或清晰度低,因而接受者的参与程度随之提高的媒介。

3. 传播学经验学派

【答案】传播学经验学派是美国传播学研究的主流学派,也称传统学派。主要代表学者有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克拉帕、施拉姆等。这个学派主要是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出发,采用经验性实证方法研究传播现象,因而被称为经验学派。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有:传播过程模式研究、说服与态度改变研究、“传播流”研究、先有倾向理论、选择性接触理论、补强理论、意义领袖与两级传播理论等。由于该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强调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有限性,又被称为“有限效果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该学派受到了批判学派的激烈批评,研究视角有所改变,提出了“议程设置功能”等较强调传媒影响力的理论。

4. 操作化(operationalization )

【答案】操作化也称具体化或分解化,是指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将抽象的概念和命题逐步分解为可测量的指标与可被实际调查资料检验的命题的过程。它是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定量研究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代社会调查研究中被广泛地应用。操作化是现代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必经的一个阶段。操作化的作用在于:①使概念或命题具体化,使调查研究得以进行; ②使概念或命题量化,对社会现象的分析,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进行,避免了对社会现象的分析的片面性; ③对社会现象的分析是建立在量的基础上,使定性分析即结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不是一种主观的臆断。

5. 库利

【答案】库利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他设了《传播》一章,从传播的概念、传播的意义和重要性、传播与人际关系、传播的社会心理功能,到印刷媒介与近代社会、舆论的形成过程等,对传播的许多重要间题做了深刻的论述。从这个意义上年,库利是最早系统研究传播现象,并最早进行了理论化尝试的一位重要学者。库利关心的一个主要课题是人的社会化问题,并为社会学和传播学提出了两个影响深远的概念:一是“初级群体”(pximaxygroup ),二是“镜中我”Clooking-glassself 。在库利看来,传播是“镜中我”形成的主要机制,它不仅是个人社会化的途径,而且是将整个社会连成一个整体的纽带。库利关心的焦点是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没有给予充分关注,这与他对大众媒介的营利性感到不满有一定关系。

6. 一致论

【答案】一致,是指人们在言谈举止各个方面都力求和谐一致,否则就会造成心理紧张而感到十分别扭。态度的变化要适应一种整体性的认知结构,而一致论所关心的正是这种认知结构如何达到一致的问题。这里就涉及到怎样处理不一致的信息、面临不一致的信息时受众的态度将朝什么方向变化。

7. 死线抽象

【答案】死线抽象是指人们只在语言“抽象阶梯”的某一级上使用语言,把语言死钉在某一抽象水平线上。这条死线可能是一条抽象程度较高的线,如运输工具; 也可能是一条抽象程度较低的线,如波音747。不管是高是低,只要紧盯在一条抽象线,就叫死线抽象。

8. 审美意识

【答案】审美意识是指主体对客观感性形象的美学属性的能动反映。包括人的审美感觉、情趣、经验、观点和理想等。人的审美意识首先起源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审美意识与社会实践发展的水平有关,并受社会制约,但同时具有人的个性特征。在当代,审美意识和环境意识的相互渗透作用更加强化。审美意识是人类保护环境的一种情感动力,促进了环境意识的发展,并部分地渗入到环境意识中成为一方面的重要内容。

二、简答题

9. 解释学派的定义、研究兴趣及研究方法。

【答案】(1)解释学派的定义

解释学派是指传播学的一个研究学派,它注重探讨每一个受众个体给予被接受的讯息的独特意义,强调传播讯息对于个人的主观意义。

解释的范例具有这样的特征,即关注于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理解世界,关注于在主观经验的层次上理解世界的基本性质。它在个体意识和主观性的领域范围内寻求解释,在与行为的观察者相对的参与者的关联框架的范围内寻求解释。

(2)解释学派的研究兴趣

传播学的解释方法强调传播讯息对于个人的主观意义。个人如何从媒体讯息中获得意义是解释研究的一个范例。由于注重个体如何“解读”媒体信息的问题,媒体传播研究发生了重要的新转折,一般传播学理论逐渐放弃了被动的受众的思想,并以异常活跃、异常有选择的受众概念取而代之,这种受众操纵着讯息,而不是被讯息所操纵。个人是信息内容的活跃的解释者,而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接收者,他们是传播过程中完美的合作者。解释学派的中心问题是意义。

(3)解释学派的研究方法

对于讯息的解释,解释学派通常采用相对不那么有结构而更侧重定性的调查方法来进行研究,将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解释研究往往是归纳的,从经验的层面移向理论的层面。理论能够确定研究的方向,但是理论通常并不被用来获取用于检验的特定假设。解释的方法具有某些弱点,例如在实地进行大量记录的困难,以及通过文字的形式处理、概括大量定性资料的困难。解释的学者一般通过观察和相对松散的访谈来收集定性的资料。他们寻求厚重的描述,即人们对于被深度提供的现实的解释。解释的方法具有某些弱点,其中一个重要的困难在于以实地记录和文字记录的形式处理和概括大量的定性资料。此外,定性的研究方法还可能碰到道德问题。

10.传播过程具有哪些特征?

【答案】传播过程具有以下特征:

(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传播过程的运动特点在形式上体现为有意义的符号组合(讯息)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在实质上则是传播者与受传者的意义或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即作用与反作用。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传播过程的序列性表现为传播过程中各环节和因素的作用备有先后次序,按照讯息的流向依次执行功能。人们不能设想传播双方同时向对方发送讯息的情况,一环扣一环的链式连结是传播过程序列性的体现。

(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传播过程的结构即该过程中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总体。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形态上的链式连结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构特点。除总体结构以外,传播过程中的各环节或要素本身还有各自的深层结构,例如传播的传受双方都是译码者、解释者和编码者的统一体,讯息则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等等。

把握传播过程的这些特点,有利于人们探索人类传播活动的规律。

11.什么是人际传播? 请简述人际传播的特点。

【答案】(1)人际传播的含义

人际传播是指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它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2)人际传播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