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单选题
1. 创造性思维的显著特征是( )
A. 严密性、流畅性、准确性
B. 敏捷性、严密性、独特性
C. 准确性、变通性、敏捷性
D. 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答案】D
【解析】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创造性认知品质的核心,是指用超常规的方法,重新组织已有知识经验,产生新力案和新成果的心理过程,也就是说是在个人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一般汰为,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三个特征。因此,答案选D 。
2. 在下列四个阶层中,称之为“四民之首”的是( )。
A. 农
B. 工
C. 商
D. 士
【答案】D
3. 王守仁的修养方法强调“事上磨炼”,其所谓“事”是指( )
A. 家事
B. 农事
C. 人事
D. 心事
【答案】C
4. 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教育家是( )
A. 孟子
B. 孔子
C. 荀子
D. 老子
【答案】B
5. 在问歇强化的条件下,刺激一一反应联结的特点是( )
A. 建立快,消退也快
B. 建立快,消退慢
C. 建立慢,消退快
D. 建立慢,消退也慢
【答案】D
【解析】连续强化的条件下,新行为建立快,但消退也快。组织行为学中强化程序的一种,指每一次理想行为出现时,都给予强化,也可以说是即每一次正确反应后都给予一次强化。可以快速学习新行为,但习得行为也会快速消失,例如表扬和恭维。在间歇强化的条件下,新行为建立慢,但消退也慢。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物。在强化的时候,可以使用普雷马克原理。行为强化的程序主要有两种基本模式: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根据间歇强化的比例和时间是否固定,可以把它分成四种类型,分别是固定比例的间歇强化、可变比例的间歇强化、固定时间的间歇强化、可变时间的间歇强化。固定比例的间歇强化(定数强化)是指当个体的行为达到所要求的特定次数时才能得到强化。可变比例的间歇强化(变数强化)是指每次强化所要求的行为反应数日不是固定的,而是围绕一个平均值不可预测地变化着。固定时间的间歇强化(定时强化)是指行为在前一次强化之后,需要经过一段固定的时间后再次发生才给予强化。这是以反应时间而非反应数量为单位来实施的强化。可变时间的间歇强化(变时强化)是指每次给予强化的间隔时间是不固定的。在间歇强化程式中,相比固定强化方式安排下习得行为的消退而言,可变强化方式安排下习得行为的消退要慢。
6.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附属内驱力在学校表现最突出、易见的时期是( )
A. 小学低年级
B. 小学中年级
C. 小学高年级
D. 初中
【答案】A
【解析】附属内驱力是指为了保持长者们(如教师、家长)或集体的赞许或认可,表现出要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这种动机特征在年幼儿童的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表现为追求良好的学习成绩,目的就是要得到赞扬和认可。
7. 在公元前8世纪以后出现于古印度的婆罗门学校中,教师被称为( )。
A. “拉比”
B. “古儒”
C. “书吏”
D. “校父”
【答案】B
【解析】“拉比”原意为教师,即口传律法的教师,后来人们将犹太教负责执行教规、律法并主持宗教仪式的人统称为拉比。在古代两河流域,由于管理寺庙财产的需要,寺庙中有关人员(一般称作“书吏”)需要学习文字和符号,这样就产生了训练书吏的学校,由于苏美尔人学校用的教材是泥板书,故学校被称为“泥板书舍”其负责人称为“校父”。公元前8世纪以后,印度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古儒学校”,教师被称为“古儒”。
8. ( )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所传授书法绘画艺术的专科学校。
A. 太学
B. 鸿都门学
C. 四姓小侯学
D. 蒙学
【答案】B
9.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挪威各地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陆续将义务教育的结束年龄从14岁延长到16岁。有研究者根据50年代末——60年代初挪威征兵时的智力测验数据,对那段时期10.7万人应征入伍的19岁青年男子的智商得分进行研究。统计与分析发现上学9年者的智商平均
得分比上学7年者高出7分,比上学8年者高出4分,经检验差异显著。这项研究成果表明( )。
A. 学校教育能够提高人的智商
B. 当时测定智商的工具和方法相当完善
C. 学校教育并不能显著提高人的智商
D. 智商的高低影响受教育年限长短
【答案】A
10.熙宁兴学中,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 )
A. 帖经
B. 策问
C. 诗赋
D. 墨义
【答案】B
11.下列学校中,不属于清代官学所独有的是( )。
A. 国子学
B. 觉罗学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