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温州大学商学院630政治经济学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资本集中

【答案】资本集中是指把若干个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资本集中是扩大单个资本总额的一种形式,资本集中不会引起社会资本的增大,也不受社会财富增加量的限制。

资本集中最强有力的杠杆是竞争和信用,它们可以使资本迅速增大。在资本主义激烈的竟争中,由于大资本拥有较优越的生产条件,处于优势地位,因而能够战胜许多中小资本,从而兼并这些中小资本,把自己变成一个更大的资本; 或者两个实力相同的资本出于更高层次竞争的需要而联合成一个规模更大的资本。同时,由于信用的发展,一方面大资本能得到巨额贷款,增强竞争能力; 另一方面,在信用的基础上股份公司可以广泛地形成和发展,这样就加速了资本的集中。

资本集中的主要途径有:并购(包括兼并、收购)、联合、向社会发行股票。资本集中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资本规模的迅速扩张,形成合力,兴办小资本无力兴办的大型项目,并有利于优化劳动组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等。但是,资本集中有时也会导致垄断,对技术进步和消费者产生不利影响。

2. 再生产周期

【答案】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亦称“经济周期”,是指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从一次危机开始到另一次危机开始之间的时期。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危机是其起点和决定性阶段,主要特征是:生产猛烈下降,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生产能力和有支付能力需求之间的矛盾经过危机获得暂时的强制的解决。在萧条阶段,生产停滞,商品销路呆滞,物价低下,资本家为了增强其竞争能力,并获得利润,除加强对工人剥削外,还开始进行固定资本更新。复苏阶段,指生产走出萧条阶段的低谷,逐步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高涨阶段,生产水平增长超过前一周期的最高点,失业人数减少,社会消费增加,交易兴旺,物价上涨,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又不断加剧,导致新的危机爆发。

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答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合为一体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机构服从于垄断组织,并被用来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高额垄断利润,是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不断加深的必然结果。国家机构为垄断资产阶级服务的主要方式是:

(1)利用国库资金为垄断集团承担投资风险,保证高额垄断利润;

(2)通过国家立法和预算,把很大一部分国民收入作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

(3)通过国家收购私人企业和将国有企业低价出售给私人这两种相互交替的形式,实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国有化和私有化,甚至把盈利的国有企业转到垄断集团手中;

(4)利用国家权力,加强资本的集中和积聚,加剧垄断集团对中小企业的吞并;

(5)通过“国家”的形式和外交手段,在国际上进行争夺市场的斗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了垄断资本对本国劳动人民和殖民地、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剥削和掠夺。它标志着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更加尖锐化。

4. 和谐社会

【答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切实贯彻和体现。

二、简答题

5. 怎样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两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从本质上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1)联系的方面表现在:两种含义具有相关性,由它们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第一种含义是价值决定的基础,第二种含义则是价值的实现。

(2)两种含义在分析角度上的区别表现在:第一种含义是从社会生产条件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则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 第一种含义所决定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第

一种含义所决定的则是部门总商品的价值; 第一种含义涉及劳动消耗,第一种含义则涉及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实际上,由于社会总劳动时间是有限的,因此,经济调节的目标就是社会总劳动时间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配置到各个部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于商品生产者的成败至关重要。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每个商品生产者都会尽可能降低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减少个别劳动时间,提高自身竞争实力,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6. 简述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

【答案】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因就业人数增加、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包括物质产品和劳务)在数量上的扩大和增加。它反映了一国国民经济总量的变化状况。决定经济增长因素具体包括:

(1)劳动力供给的数量与质量。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不仅体现在劳动的量上,而且体现在劳动力供给的结构和质量上。劳动力供给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主要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失业人员存量、劳动力供给结构特别是高素质劳动力供给等因素。

(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这对经济增长也具有决定作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就微观而言取决于劳动者的积极性、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从宏观来看,取决于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地区布局的合理化。

(3)投资增长率和投资效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率与投资增长率和投资效率成正比。在现实中,投资率存在客观的限制:一是积累率的高低,受现实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二是投资率的实物供给限制,即国民收入实物构成中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数量和结构的限制。

(4)科技进步程度及其应用。一个国家能否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归根结底取决于技术进步的程度和科技、教育的发展水平。只有实现科技进步并应用于生产过程,只有教育的高度发展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制造出先进的机器设备和设计出先进的工艺; 只有让劳动者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才能大大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具有坚实的基础。

(5)自然资源的数量及开发利用程度。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被用来生产优质的产品,满足人们的需要,促进本国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反之,自然资源的贫乏会阻碍经济的增长。当然,丰富的自然资源仅仅为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要实现经济增长、经济发展,还必须对自然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6)制度和体制。制度和体制是影响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制度或体制安排不仅决定着财产和收入的分配,而且会改变经济中资源使用效率及其潜力。

(7)对外开放。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经济增长、经济发展还要受到该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状况的制约。

一国经济发展可以突破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的限制,实行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分工,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开发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7. 什么是社会总供求的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 两者关系如何?

【答案】(1)社会总供求的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的定义

社会总供求的总量平衡主要是价值平衡,其中包括财政收支、信贷收支、货币供求、进出口贸易、国际收支等方面的平衡。

社会总供求的结构平衡,则是从实物方面来考察的平衡,包括供给结构(如产业结构、地区结构)与需求结构(如投资结构、消费结构)的相互平衡。

(2)社会总供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的关系

①社会总供求的总量平衡是结构平衡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在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总量平衡一直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总量失衡的一个重要形式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即由于总需求过度膨胀造成能源、交通、原材料以及相当一部分消费品的短缺及价格大幅度上涨,使得宏观经济运行过分紧张,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从而使得总供求在结构上的适应也难于实现。总量失衡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即由于投资品和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