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47社会学概论[专业学位]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不平等

【答案】社会不平等是指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在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足需求的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性。社会不平等是对垂直分化所产生的各阶级、各阶层之间关系的集中概括。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的就是人们社会活动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对社会不平等的考察,就是关注各种社会资源、生活机会在不同人群中分配方式的差异。考察社会不平等的第一对范畴是法律上的不平等与事实上的不平等,第二对范畴是稳定性小平等和暂时性不平等。

2. 印象管理

【答案】戈夫曼认为,世界是一个大舞台,生活就是演戏,表演者最关心的是留给观众什么样的印象。他的理论主要研究人们运用哪些技巧来在别人心目中创造印象,所以又称为“印象管理理论”或“印象整饰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

戈夫曼对互动细节的观察非常敏锐,对互动秩序和形式的分析也相当深入,他的理论观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对戏剧理论也不乏批评。有人认为戈夫曼夸大了人类行为的表演性与虚伪性。

3. 反向社会化

,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答案】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reversalsocialization )

给长辈的现象。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4. 集体意识(涂尔干)

【答案】涂尔干把集体意识界定为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他进一步解释说,集体意识尽管只能依赖个人意识而存在,但它又不同于个人意识,它弥漫于整个社会空间,是社会的精神象征,既有自己的特性,又有自己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模式。在涂尔干看来,社会分工是有机团结的物质基础,集体意识则是机械团结的精神基础。他继承孔德的思想,突出强调了社会

共识对社会整合的重要性,提出了“集体意识”概念,这一概念在其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机械团结以强烈的共同的集体意识为基础。在机械团结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里,集体意识几乎笼罩着全部的个人意识,驾驭着大部分个人,左右他们的日常生活,表现出强大的社会强制力。

在个人分化的有机社会里,虽然由于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的发展而导致集体意识的外延和力量有所缩小,为个性的发展留下了余地。但是它并没有消失,只是削弱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调节作用,它仍然继续对社会团结作出贡献,加强了人们之间的功能性相互依赖关系。在复杂的现代社会里,集体意识不是表现为具体规范上的统一,而是表现为抽象价值层次上的一致,即由更一般、更模糊的思维、价值和情感所构成。

5. 文化模式

【答案】文化模式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文化模式分为特殊的文化模式与普遍的文化模式。文化模式研究是将各个层次上的文化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只有研究文化模式,才能认识到一个社会或民族文化的优点与缺点,才能进行文化比较。

6. 社会事实

【答案】社会事实是指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十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社会事实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的一个概念。涂尔干的这一界定包含了社会事实区别于个体(或心理)现象的三个突出特征: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即它具有客观性; 社会事实对个人具有约束力; 社会事实具有普遍性。

7. 社会系统

【答案】社会系统是由行动者同其状态中的其他行动者之间稳定的制度化的角色关系构成的。通常所说的“社会”是社会系统中的一种特定类型,是指对环境具有较高程度的自给自足性的社会系统。除了社会之外,社会系统还包括那些在其环境中自给自足程度不那么高的二人组合关系、小群体、家庭及各类组织等。社会系统是整个行动系统中的一个附属系统,它受到文化系统(价值取向和规范模式)的控制和人格系统(角色)的制约,因此,它的核心是制度化的角色关系。

8. 社会进化论

【答案】社会进化论是将变异、自然选择和遗传等生物学概念用于社会学研究,进而解释社会变迁的一种社会学理论。社会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和生物有机体是相似的,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延续,进化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变迁的自然规律。

二、简答题

9. 导致社会设置功能变迁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一种较为稳定的社会设置被人们称为设置安排,它规定人们通过何种方式和途径获取社会资源。任何设置安排的主导功能就是对人们利益关系的协调和规范。因此,当发生以下两种情况时会导致社会设置的功能变迁:

(1)设置环境的制约

社会设置一方面受到设置环境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

设置环境是指决定其他一切社会设置的基本特征的根本性设置,如D.C. 诺斯和L.E. 戴维斯在描述经济设置的设置环境时认为,它是“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政治、社会和法律的基础规则”。如一国之宪法,就是最典型的设置环境。具体的社会设置都是在一定的设置环境下形成的,并受到设置环境的约束。设置环境为人们选择设置安排确定了一个基本界限,它是确立其他一切设置安排的前提条件。当社会生活中某种利益关系的格局发生变化,或者设置环境出现重大调整的时候,原有的设置功能就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这时设置功能变迁就发生了。

(2)设置内部出现了创新活动,即设置创新

原有设置安排下总会有些人为获取潜在利润而率先克服这些障碍,当克服障碍的成本小于潜在利益的时候,一项新的设置安排就会出现。

设置创新的过程分为五个步骤:

①预见到潜在利益并认识到只要进行设置创新就可以获得潜在利益的创新主体“第一行动集团”的形成;

②“第一行动集团”提出创新方案;

③根据最大利益原则,对各种可行的创新方案进行选择;

④支持创新的“第二行动集团”的形成,它们将参与设置创新后的预期利益的分配;

⑤第一、二行动集团共同努力,促成设置创新的实现。

(3)社会设置一方面受到设置环境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

设置环境是指决定其他一切社会设置的基本特征的根本性设置,如D.C. 诺斯和丁..E. 戴维斯在描述经济设置的设置环境时认为,它是“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政治、社会和法律的基础规则”。如一国之宪法,就是最典型的设置环境。具体的社会设置如家庭设置、市场交易设置、学校设置、工厂设置等等,都是在一定的设置环境下形成的,并受到设置环境的约束。

设置环境为人们选择设置安排确定了一个基本界限,它是确立其他一切设置安排的前提条件。

10.简述影响社会变迁的主要因素。

【答案】影响社会变迁的主要因素包括:

(1)环境与社会变迁

环境是指那些和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环境。环境的变化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变迁的基本前提。环境可分为两类:①未经人类改造过的自然环境,又称“原始自然环境”; ②经过人类改造或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又称“人化自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