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809中西方美学史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概念解释

1. 风、雅、颂

【答案】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它是由音乐性质的不同划分而成的。《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雅》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颂》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2. 古雅

【答案】古雅是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之一。王国维在《古雅之力在美学上之位置》一文中专论艺术形式美,古雅即一种艺术形式美。他认为,艺术的意象必须通过艺术的形式美(古雅)才能表现出来,艺术的雅与俗的区分,就在于艺术形式美的不同。判断古雅之力与判断优美、宏壮之力不同。后者是先天的、普遍的、必然的判断,前者为后天的、经验的、特殊的、偶然的判断;正因为审美判断和古雅判断的性质有上面所说的这种不同,所以创造艺术的壮美和优美要靠天才,而创造艺术的古雅则可以靠人力;在一定的意义上,古雅又可以说是低度的壮美,或低度的优美:古雅在美育普及方面有特殊的作用。

3. 饮冰室诗话

【答案】《饮冰室诗话》是近代诗话著作,梁启超著。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逃亡日本,《饮冰室诗话》即连载于他创办的《新丛民报》,后编订成书。《饮冰室诗话》论诗,首重“新意境”。著者从改良主义立场出发,非常厌恶“中国结习,薄今爱古”,“最倾倒”黄遵宪“意境无一袭前贤”,热烈赞扬他“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并在书中采摘黄遵宪许多名篇名句。《饮冰室诗话》既总结了“诗界革命”,又进一步推动了“诗界革命”,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4. 三言二拍

【答案】三言二拍是明代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及拟话本集的合称,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作者为明代冯梦龙。“二拍”则是中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作者凌蒙初。“三言”包容了旧本的汇辑和新著的创作,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开始。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同时也标志着王阳明心学理论在民间

的广泛流传。

二、简答题

5. 谈谈你对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的理解。

【答案】郑板桥的这三个词非常形象、恰当地描述了艺术创作所经历的三个阶段。

(1)“眼中之竹”——艺术体验

“眼中之竹”指艺术家进行艺术体验的过程。这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

(2)“胸中之竹”——艺术构思

“胸中之竹”指艺术家进行艺术构思的过程。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造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得艺术意象得以创造和成熟。通过艺术整合、变形、移情从而凝结艺术意蕴,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审美物象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语言为媒介,形成存在于主体观念中的艺术意象。

(3)“手中之竹”——艺术表现

“手中之竹”指艺术家进行艺术表现的过程。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化形态使之得以显现,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情境或形象体系。然后在艺术意象物化与表现之后,将艺术内涵进一步深化,主体在物化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不断进行艺术语言的锤炼,提升艺术意蕴,最后形象、意境,典型建成. 形成于文本。

6. 如何理解意境及其特点?

【答案】⑴意境

意境是中国传统文论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范围。它指的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意)和自然景物或生活画面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是作者运用比喻、象征、暗示等手法,使自己的主观情思通过客观景物得以再现而形成的。意境的主要特点在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

(2)意境的特点

①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点。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情。南宋范唏文在《对床夜语》中说:“情景相融而莫分也。清人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上》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他们都认为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方式。这就揭示了情景交融的两种主要表现方式。如果把居于二者之中的也算作一类,那么,就有了三种情景交融的不同类型:

a. 景中藏情式

在这一类意境创造中,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全是对客观景物的具体描写,

字而上一点也没有透露出对友人的态度。但从那烟花三月、黄鹤楼头的美好景色中,己透露出对友人的祝福。

b. 情中见景式

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如现。如唐朝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这首诗中虽不见景物描写,但当读者了解了陈子昂写诗时的险恶处境和痛

,苦心情之后,读者的面前便会出现一幅闪耀着血泪之光的图画。李白的《月下独酌》、《行路难》

陆游的《示儿》等名篇,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了意境。

c. 情景并茂式

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型,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了浑然一体的程度。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欢畅明快,一气贯注。诗中处处情态毕现,情景并茂,自然天成。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毛泽东的《贺新郎》(赠杨开慧)、《沁园春•长沙》,都属于这一类。

d. 虚实相生

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点。虚与实这对哲学范畴,在我国古典文论中有广泛的应用,在意境结构论中也表现出来。欧阳修曾在《六一诗话》中记载友人梅尧臣的说法:“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这句话的含意十分丰富,其中有一层告诉我们,意境包括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另一方面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意境从结构上看,正是二者的结合。所以后人千脆提出了“全局有法,境分虚实”的主张,把意境中较实的部分称为“实境”,把其中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而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即“不尽之意”,所以又称“神境”、“情境”、“灵境”等

③韵味无穷

这是意境的审美特点。“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它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因此有“韵”、“隋韵”、“韵致”、“兴趣”、“兴味”等多种别名。南朝宋代刘义庆、齐代谢赫、梁代萧子显等提倡的“气韵”,刘勰、钟嵘提倡的“余味”和“滋味”,晚唐司空图在此基础上创立的“韵味”说,都是对意境的这种审美特征的追求。明朝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物色在于点染,意态在于转折,情事在于犹夷,风致在于绰约,语气在于吞吐,体势在于游行,此则韵之所由生矣。”看来韵味的确是诗美不可缺少的因素,更是意境的一个突出的特征。而《韵味”,就是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它虽然从属于整个文体层面,但在意境这种内蕴的领域表现得更为突出集中。这使意境的审美特征必然是富于韵味的,余韵无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