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740中外音乐史之西方音乐通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芬兰颂》
【答案】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创作的管弦乐音诗,为戏剧配乐《历史场景》的终曲。引子是由低音铜管乐奏出的反抗性的怒吼,代表了芬兰民族不畏强暴,誓与侵略者斗争到底的决心,两个主题一是斗志昂扬的进行曲,二是饱含民族哀伤的颂歌。乐曲曾激起人们强烈的爱国热情,成为芬兰民族精神的象秆。
2. 《一个华沙幸存者》
【答案】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创作的康塔塔,为叙事者、男声合唱和管弦乐队而作,通过一个在华沙集中营幸存的犹太人的叙述,揭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迫害犹太人的暴行,作品主要用英语讲述,穿插有德语的叫喊声和希伯来语的合唱。作品由作曲家自撰歌词,用十二音技法写作,表达了作曲家对反法西斯斗争的信念。
3. 简约音乐
【答案】简约音乐(minimal music )是用最简单的材料和手段来构造作品,而彻底抛弃西方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发展过程中所聚集的一切繁复厚重的东西。这种音乐出现在60年代后期的美国,后来发展到欧洲。其特征是在有调性的音乐基础上,作无休止的重复,通常自始至终保持同一节奏型,在有限的几个音上作微小的变化,将音乐的运动和发展原则降到最低限度。如赖利的合奏曲《在C 音上》中的高声部不断反复八分音符的c 音,这种音乐意在表述在平淡沉闷的音乐表象背后,隐藏着极为激进的音乐理念。
代表人物及作品:赖利(Terry Riley)的《在C 音上》,施托克豪森的《心境》,莱奇(Steve Reich)的《为十八位音乐家而作的音乐》和格拉斯(Philip Glass)的歌剧《爱因斯坦在海滩上》。
4. 《埃莱克特拉》
【答案】理查德。斯特劳斯创作的歌剧。由剧作家霍夫曼斯塔尔根据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同名剧作撰写剧本,剧情为:迈锡尼王阿伽门农的女儿埃莱克特拉与其兄弟共谋,将拭夫的母亲克莉泰姆内斯特拉与情夫杀死,为父亲报仇,事后埃莱克特拉狂舞而死。歌剧大量使用不谐和音与近于无调性的和声语言,预示了20世纪的某些技法。
5. 维塔利
【答案】维塔利(Giovanni Battista Vitali, 1632~1692)是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作有大量的声乐作品,他的器乐作品尤其值得关注。他生前出版了4卷合奏奏呜曲和5卷合奏舞曲,这两
类不同的器乐曲后来分别被称为教堂奏鸣曲和室内奏鸣曲。他是教堂奏鸣曲和室内奏鸣曲的奠基人之一。
6. 五人团
【答案】1860年前后形成的俄罗斯作曲家群体,包括巴拉基列夫、居伊、鲍罗廷、穆索尔斯基和里姆斯基一柯萨科夫五人。他们高举格林卡旗帜,采用俄罗斯民族民间文学和历史题材,运用民族民间音乐语汇,写作富于民族特性的音乐作品。
7. 《图画展览会》
【答案】俄罗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创作的钢琴组曲。1874年观看画家哈特曼的遗作展览会有感而写,对其中的十幅绘画进行了描写,如“侏儒”“牛车”“未出壳的小鸡芭蕾”“鸡脚上的小屋”“基辅大门”等,全曲由一个“漫步”主题贯连,也表达了观者的感受。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的管弦乐版本使之名遐世界。
8. 李斯特
19世纪著名的炫技钢琴演奏家,【答案】浪漫主义匈牙利作曲家和钢琴家。写有钢琴作品《旅
,并始创浪漫主义标题音乐新体裁——交响诗,代表作游岁月》《匈牙利狂想曲》《超级练习曲》
有《前奏曲》《塔索》等。
9. 普罗科菲耶夫
【答案】前苏联作曲家。早年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利亚多夫和里姆斯基一柯萨科夫,一战后旅居国外,创作与西方现代音乐广泛联系,返苏定居后,积极参与祖国音乐建设,音乐语言力求通俗明晰。创作丰富,代表作品有:歌剧《战争与和平》、《三桔之爱》,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灰姑娘》,康塔塔《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及七部交响曲。
10.《黑桃皇后》
【答案】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三幕歌剧,由作曲家之弟莫杰斯特根据普希金的小说撰台本,剧情为:青年军官赫尔曼与莉莎相爱,赫尔曼为获取赌牌必赢的秘诀,将莉莎的祖母老伯爵夫人吓死,伯爵夫人的鬼魂示以他赢牌的秘诀,令他倾其所有押牌,最终一败涂地在“黑桃皇后”上,赫尔曼绝望而死。歌剧严谨填密,主题贯穿发展的交响化手法娴熟,并运用了大量俄罗斯音乐素材,有较强的吸引力。
二、简答题
11.简述弥撒曲的发展。
【答案】(1)最早的弥撒曲是天主教的圣餐仪式曲,8世纪时罗马天主教把弥撒曲定为礼拜、祭祀时使用的一种基本音乐形式。11~13世纪,教会音乐家开始在专用的弥撒圣咏(定旋律)上写复调弥撒曲,代表人物是马肖。
(2)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大约1450年左右,复调的常规弥撒曲成为欧洲最大、最重要的音乐形式,从杜费到若斯坎,我们看到了弥撒曲的一些变化,出现了最常用的两种作曲技法,一是“定旋律”(cantus firmus)方式,二是“模仿”(parody )方式。
①定旋律弥撒曲:它的定旋律几乎都来自素歌,这是15世纪后期至16世纪弥撒曲作品的典型手法,其中最有名的一条弥撒定旋律是杜费的“武士歌”(L'Homme Arme)一曲,当时几乎所有的音乐家都曾用此曲作为弥撒曲的定旋律。
②模仿的弥撒曲:这种方式是在若斯坎手中兴起的,16世纪中叶左右,音乐家们不再只用定旋律来处理音乐,而是更大规模地使用“借用”方式,即模仿手法。模仿手法千变万化,有的是在原先声部的对位线条上加入另一个模仿的声部,而使原有的主题更鲜明; 有的则扩大原有的乐曲结构,重新组织、整合其中的音乐素材。后来,这种模仿复调逐渐取代了原有的定旋律技法,成为16世纪弥撒曲创作的主体风格。
(3)若斯坎去世后,弥撒曲体裁的形式基本形成,即五个乐章的形式,帕勒斯特里那赋子了这种复调音乐形式和技巧高度的稳定性和完美性。威尼斯乐派的兴盛,使弥撒曲向双重复调的形式发展,其中器乐伴奏的加入也为以后弥撒曲的发展开拓了更广阔的天地。
12.简述巴罗克时期的奏鸣曲。
【答案】(1)含义与来由:
奏鸣曲(sonata )源于意大利文“sonare" ,有鸣响之意。16世纪的奏鸣曲泛指一切乐曲,巴罗克时期的奏鸣曲通常由几件乐器演奏,属于室内乐,音乐家们喜好创作二重奏鸣曲(Trio Sonata)(一般是两个小提琴分别演奏两行谱和两个通奏低音乐器演奏一行谱,共三行谱的合奏)。18世纪上半叶,独奏奏鸣曲(一般以键盘乐器为主,也有以小提琴为主,加上通奏低音乐器)取代了三重奏鸣曲的地位。
(2)17世纪以后奏鸣曲的分类:
根据使用场合可分为教堂奏鸣曲(Sonata da chiesa)和室内奏呜曲(Sonata da camera)两种。前者比较严肃,由“慢一快—慢—快”四乐章组成,多用于宗教仪式,是占典奏鸣曲的前身; 后者具世俗性,带有舞曲风格,常常在宫廷和私人客厅中演奏,为古典组曲的前身。
(3)特征:
一般为四至六个乐章,每个乐章的速度和内容都具有对比性,通常由“慢一快—慢—快”结构组成。
13.简述库普兰与华丽风格。
【答案】(1)人物简介:
库普兰(F.Couperin , 1668~1733)是巴罗克时期古钢琴音乐最重要的代表作曲家。与德国的巴赫家族相似,法国的库普兰也是一个音乐家族,17~18世纪相继出现了好几位杰出的音乐家,其中最优秀的是弗朗索瓦·库普兰,被誉为“大库普兰”; 他的作品涉及弥撒曲、经文歌、康塔塔、室内乐等,写过许多带标题、非组曲结构的小品,立意鲜明,风格清新流畅,具有法国宫廷艺术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