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731普通生物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直根系和须根系。

【答案】直根系是指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区别的根系,如松、棉、油菜等植物的根系。

须根系是指无明显的主根和侧根区分的根系,或根系全部由不定根和它的分枝组成,粗细相近,无主次之分,而呈须状的根系,如禾本科植物稻、麦的根系。

2. 生物多样性。

【答案】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的种类和变异性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包含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

3. 真果。

【答案】真果是仅由子房发育形成的果实。如桃、棉的果实。

4. 顶级群落

【答案】顶极群落是指一个地区的植物群落,在不受外来因素的干扰下,通过顺行演替发展成为与当地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结构稳定的群落,顶极群落是演替达到了最终平衡状态的群落,在这个平衡点上的群落结构最复杂最稳定,只要不受外力干扰,它将永远保持原状。

5. 主溢痕。

【答案】主缢痕是指在两条染色单体相连处,染色体上出现的一个向内凹陷的缩细的部位,着丝粒位于其上。

6. 单体性。

【答案】单体性是二倍体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l )的现象,是低数性的一种。

7. 基因突变。

【答案】广义的基因突变是指遗传物质的损伤和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的点突变。点突变是指DNA 序列中单个或多个碱基对的改变。

8. 维管束。

【答案】维管束是指由原形成层分化而来,以输导为主的复合组织,由木质部和韧皮部或加

上形成层共同构成的束状结构。

9. DNA 的复制。

【答案】DNA 的复制是指以亲代DNA 分子为模板来合成子代DNA 的过程。

10.革兰氏染色。

【答案】革兰氏染色是一种根据细菌细胞壁结构的不同而将细菌区分为两大类的染色方法。染成红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染成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

二、简答题

11.简述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或详述双子叶植物根的加粗生长过程。)

【答案】在根毛区内,次生生长开始时,位于各初生韧皮部内侧的薄壁细胞开始分裂活动,成为维管形成层片段。之后,各维管形成层片段向左右两侧扩展,直至与中柱鞘相接,此时,正对原生木质部外面的中柱鞘细胞进行分裂,成为维管形成层的一部分。至此,维管形成层连成整个的环。维管形成层行平周分裂,向内、向外分裂的细胞,分别形成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与此同时,维管形成层也行垂周分裂,扩大其周径。在表皮和皮层脱落之前,中柱鞘细胞行平周分裂和垂周分裂。向内形成栓内层,向外形成木栓层,共同构成次生保护组织周皮。

12.简述遗传的中心法则。

【答案】中心法则(genetic central dogma)是克里克于1956年提出的遗传信息的传递途径。遗传信息可以从DNA 传递给RNA ,再从RNA 传递给蛋白质,即完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也可以从DNA 传递给DNA , 即完成DNA 的复制过程。中心法则是所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所遵循的法则。在某些病毒中的RNA 自我复制(如烟草花叶病毒等)和在某些病毒中能以RNA 为模板逆转录成DNA 的过程(某些致癌病毒)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中心法则的内容:

(1)从DNA 流向DNA (DNA 自我复制);

(2)从DNA 流向RNA ,进而流向蛋白质(转录和翻译);

(3)从RNA 流向RNA (RNA 自我复制);

(4)从RNA 流向DNA (逆转录)。

其中前两条是中心法则的主要体现,后两条是中心法则的完善和补充。

中心法则的意义:中心法则是现代生物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规律之一,其在探索生命现象的本质及普遍规律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极大地推动了现代生物学的发展,是现代生物学的理论基石,并为生物学基础理论的统一指明了方向,在生物科学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13.什么是自主神经系统?

【答案】自主神经系统的含义:(1)外周神经控制内脏的活动的部分;(2)包括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一一拮抗作用;(3)不受意志控制;(4)受中枢神经系统密切控制。

14.为了帮助山区农村发展肉牛生产,请提出你的一个工作计划大纲。

【答案】(1)牧草和饲料植物种植和管理,不仅为肉牛提供食料,还可以保持水土,从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2)根据草地承载力或载畜量确定放牧强度,在适度利用下,草地才能保持稳定高产。过度放牧虽可带来短期的増益,但却造成永久性的资源破坏。

(3)适时屠宰肉牛,建立一个合理、高效、稳定的人工生态系统。

15.简述生物耐受性的最小因子法则。

【答案】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有一个生态学最小量和最大量的界限,生物只有处于这两个限度范围之间生物才能生存,这个最小到最大的限度称为生物的耐受性范围。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存在耐性限度的法则称为耐受性定律。具体可定义为:任何一种环境因子对每一种生物都有一个耐受性范围,范围有最大限度和最小限度,一种生

物的机能在最适点或接近最适点时发生作用,趋向这两端时就减弱,然后被抑制。这就是耐受性定律。

等对耐性定律作了如下补充:

(1)同一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对一个因子耐性范围很广,而对另一因子的耐性范围可能很窄。

(2)不同种生物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对主要生态因子耐性范围广的生物种,其

分布也广。仅对个别生态因子耐性范围广的生物,可能受其它生态因子的制约,其分布不一定广。

(3)同一生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通常在生殖生长期对生态条件的要求最严格,繁殖的个体、种子、卵、胚胎、种苗和幼体的耐性范围一般都要比非繁殖期

的要窄。例如,在光周期感应期内对光周期要求很严格,在其它发育阶段对光周期没有严格要求。

(4)由于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当某个生态因子不是处在适宜状态时,则生物对其它一些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将会缩小。

(5)同一生物种内的不同品种,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对多个生态因子会形成有差异的耐性范围,即产生生态型的分化。

16.细胞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答案】细胞的共同特征是:

(1)所有的细胞表面均有由磷脂双分子层与镶嵌蛋白质构成的生物膜,即细胞膜。

(2)所有细胞都含有两种核酸,即DNA 和RNA 作为遗传信息复制与转录的载体。

(3)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机器一一核糖体毫无例外存在于一切细胞内。

(4)所有细胞的增殖都是以一分为二的方式进行分裂。

17.何谓染色体组型,何谓染色体带型,对染色体组型和带型的分析有什么意义。

【答案】(1)染色体组型是指根据染色体的相对大小,着丝粒的位置,臂的长短,随体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