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湘潭大学809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答案】(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①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②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后和其他社会矛后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③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④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⑤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对于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世界多极化
【答案】世界多极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合作中的竞争和竞争中的合作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答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是现阶段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要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有机整体,它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这四个方面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导向性、民族感和时代感,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很长时期全体社会成员必须遵循的思想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4. 实事求是
【答案】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明确地界定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二、简答题
5. 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两个坚持”和基本思路是什么?
【答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
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具体来讲:
(1)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①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就在于它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 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②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紧紧抓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完善现代产业体系,要大力培育能源资源消耗低、辐射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广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使之尽早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 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就是实现“三个转变,,,这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
①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是包括内外需结构、内需中消费与投资结构在内的整体需求结构的调整方向,是针对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
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带动的问题提出的。我国是人口大国,尤其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更加具备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的有利条件。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带来巨大影响的背景下,我们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要处理好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关系。近几年,从消费领域自身来看,消费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是农民和城市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低、消费能力不强。这一问题,制约了经济健康发展。因此,要保持持久稳定的增长而不是短期的繁荣,必须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把经济发展根植于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形成消费与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是三次产业层面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针对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以及三次产业之间比例不合理的问题提出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不仅加大了资源环境的压力,影响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也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影响经济的稳定性。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围绕保增长、促升级,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逐步实现农业由弱变壮; 抓好工业结构调整,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实现工业由大变强; 加速发展服务业,实现服务业由慢变快,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③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经济增长中要素投入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针对经济增长中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的增加和简单劳动,而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的问题提出的。我国目前面临的情况,无论是从国际科技竟争加剧的趋势看,还是从我国劳动力供给出现的新情况以及资源环境的压力看,都已经到了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等带动经济发展的阶段。必须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己经具备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关键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下功夫,按照“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的要求,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6. 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是什么?
【答案】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包括:
(1)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根据这一规律,当上层建筑不适合基础的发展要求,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要对它进行改革。
(2)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上层建筑(特别是政治体制)既有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一面,又有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一面。我国原有的政治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是: ①党政不分,既影响政府职能的发挥,又影响党对大政方针的领导和自身的建设;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