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436资产评估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宏观经济学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请判断以下关于货币供给的论断是否正确? 并解释之。
(1)只有银行体系才具有货币创造的能力,而其他金融机构没有这种能力;
(2)银行体系创造货币不仅增加了经济中的流动性,同时也增加了经济中的财富。
【答案】(1)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只有银行体系才具有货币创造功能,不过这个“银行体系”指的是广义的银行体系,即所有拥有“吸收存款并利用存款发放贷款”的业务的公司,都算在这个“银行体系”之中,这些公司通过“多倍存贷款”运作创造货币。但是,金融创新使得许多具有货币特性的资产不断出现,这些资产具有货币流动性的特征,被称为准货币,即获得了货币流动性的非货币资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能说只有银行体系才具有货币创造的能力,其他金融机构不能创造货币。
(2)尽管银行体系的部分准备金创造了货币,增加了经济的流动性,但它并没有增加社会的实际财富。当一个银行贷出自己一部分准备金时,它给了借款人进行交易的能力,从而增加了货币供给。但是,借款人也承担了对银行的债务义务,因此,贷款并不能使他们变得更富有。换言之,银行体系创造货币增加了经济的流动性,但井没有增加社会的实际财富。
2. 说明一国在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完全流动下的货币政策效果。
【答案】资本完全流动是指该国居民可以完全进入世界金融市场。特别是,该国政府并不阻止国际借贷。在这样的假设下,所考察的这样的小型开放经济中的利率:必定等于世界利率r w ,即r=rw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套利资本的存在使小国利率与世界均衡利率水平保持一致。r=rw 代表一个假设:国际资本流动之迅速足以使国内利率等于世界利率。
在固定汇率的小型开放经济中,当政府增加货币供给时,对汇率产生了向下的压力。为了维持本国汇率的稳定,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卖出外汇、买进本币,引起货币收缩,导致图中的LM*曲线回到其初始位置。因此,在固定汇率的小型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通常是无效的。
图 固定汇率下的货币扩张
3. 设总供给函数为Y s =2000+P,总需求函数为Y D =2400-P:
(1)求供求均衡点。
(2)如果总需求曲线向左(平行)移动10%,求新的均衡点并把该点与(1)的结果相比较。
(3)如果总需求曲线向右(平行)移动10%,求新的均衡点并把该点与(1)的结果相比较。
(4)如果总供给曲线向左(平行)移动10%,求新的均衡点井把该点与(1)的结果相比较。
(5)本题的总供给曲线具有何种形状? 属于何种类型?
【答案】(1)由y s =yD 得:
2000+P=2400-P
解得:P=200,y s =yD =2200
即得供求均衡点,此时经济处于均衡状态。
(2)总需求曲线向左平移10%后的总需求函数方程为:
于是,由y s =yD ,有:
2000+P=2160-P
解得:P=80,ys=yD =2080
与(1)相比,新的均衡下,价格较低,产量也较低,表示经济处于萧条状态。
(3)总需求曲线向右平移10%后的总需求函数方程为:
于是,由y s =yD ,有:
2000+P=2640-P
解得:P=320,y s =yD =2320
与(1)相比,新的均衡下,价格上升,产量也有所增加,表示经济处于高涨状态。
(4)总供给曲线向左平移10%后的总供给函数方程为:
于是,由y s =yD ,有:
1800+P=2400-P
解得:P=300,y s =yD =2100
与(1)相比,新的均衡下,价格上升而产量降低,表示经济处于滞胀状态。
(5)本题的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属于常规总供给曲线。
二、论述题
4. 考虑政府弥补赤字的途径,及其可能的经济后果,论述:
(1)什么是财政赤字? 政府为了弥补赤字,有几种举债途径?
(2)为什么发行公债往往带来通货膨胀?
(3)同样是为了政府开支融资,让国民上交税收或者购买国债,在国民看来是否相同? (4)为什么有的经济学家认为增加税收和发行国债,经济效果相同?
(5)为什么有的经济学家认为考虑到后代时,二者的经济效果可能不同?
【答案】(1)财政赤字是政府支出大于政府收入的差额。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和公债,政府支出主要可分为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两类。
弥补赤字的途径有:借债和出售政府资产。政府的举债途径包括以下两种:
①向中央银行借债,称为货币筹资;
②向国内公众(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和外国举债,称为债务筹资。 (2)公债往往带来通货膨胀的原因
①如果用发行公债来弥补则政赤字,而公债主要是由中央银行认购的,即采取货币筹资,则中央银行的证券投资增加,导致基础货币供给增加,由于货币乘数效应引起货币供给大量增加,若货币需求不变则会带来通货膨胀。
②如果向国内公众举债,不过是购买力向政府部门转移,并不立即直接引起通货膨胀,因为基础货币并没有增加。然而,当政府发行公债时往往会引起利率上升,中央银行如果想稳定利率,则必然要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债券,从而增加货币供给。这样,预算赤字增加也会引起通胀。
(3)同样是为了政府开支融资,让国民卜交税收或者购买国债,在国民看来并不相同。其原因在于:
①增加税收一般是提高税率或者增加征收新的税种,从而提高政府财政收入,这是一种强制和无偿性的于段,直接导致国民可支配收入的减少,影响国民消费。
②发行债券是通过发行政府债券,由中央银行或者公众进行认购,到期时返本付息。一般政府债券的利息高于存款利息,这对于国民来讲是一种投资理财的方式,是一种获息保值的手段。
(4)认为增加税收和发行国债经济效果相同是基于李嘉图等价定理。
根据李嘉图的政府债务观点,消费者是理性的和向前看的; 消费者并不会遇到约束线的借贷制约; 消费者关心子孙后代。这样,用债务筹资的减税并不影响消费。家庭把额外的可支配收入储蓄起来以支付减税所意味的未来更重的税收。这种私人储蓄的增加正好抵消公共储蓄的减少,国民储蓄保持不变。因此,减税对经济没有影响。同样的,增税对经济也没有影响。李嘉图等价指政府用债务筹资和税收筹资是等价的。
(5)支持传统政府债务观点的论据之一是消费者预期隐含的未来税收不会落在他们身上,而要落在子孙后代身上。例如,假定政府今天减税,发行30年期的债券为预算赤字筹款,然后在30年后增加税收以偿还贷款。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债务代表财富从下一代纳税人(他们面临税收增加)向当前一代纳税人(他们得到了减税)的转移。这种转移增加了当前一代人的一生资源,从而增加了其消费。从本质上说,以债务筹资的减税刺激了消费是因为它以下一代的损失为代价给了当前一代以机会来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