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社会学和管理学2004考研试题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研真题

  摘要

参考答案

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

报考专业:行政管理

考试科目:综合课(含政治学、社会学和管理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政治权力:指在政治关系中,权利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首先,权利是政治关系的中介,即无权力便不能构成政治关系。权利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即作为统治阶级的政府,此外还包括政党、政治社团及政治个人。权利的客体是指接受权利作用的群体和个人。政治作用是权利主体所拥有的政治力量,主要是政治强制力。

其次,政治权力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利益。利益有多种多样,既有物质上的,也有意识形态上的,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权利主体的利益实现是政治斗争和政治较量的结果,这种结果即为政治格局。

再次,权力主体能否达到目的取决于政治力量的大小。权利客体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必然要改变权力作用的方向和程度,形成复杂的格局。除了权利客体的反作用影响权利主体力量的大小外,这种力量还取决于权力主体内部的意志。

2.政治社会化:指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两个过程的辩证统一。

一方面,对于政治体系中的个体成员来讲,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通过教育和其他途径,获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知识和政治情感,从而形成政治人格,成为政治人的过程。

另一方面,与政治体系来讲,政治社会化就是政治体系塑造其成员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政治体系通过各种途径,将体系内的主导政治意识在全体社会成员中扩散和传播,以使其成员接受某种特定的政治信息、政治情感和政治信仰,并按照共同的模式进行政治活动。

3.国家能力:指国家将自己的意志、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主要是指中央政府的能力,而不是统指公共权威的能力,因为只有中央政府才能代表国家意志,而其他的公共权威以及地方政府是无法代表国家意志和国家利益的。国家能力可概括为四种能力:

汲取能力,指国家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国家汲取财政能力(即国家财政能力),集中体现了国家汲取能力。

调控能力,指国家指导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合法化能力,指国家运用政治符号在属民中制造政治共识,进而巩固其统治地位的能力。强制能力,指国家运用暴力手段、机构、威胁等方式维护其统治地位的能力。

4.“社会人”假设:一种对人性的认识。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发现,只有在顾全群体利益时,个人利益才能得到保障。“社会人”的基本假设就是:

①人是由社会需求而引起工作的动机的,并且通过与同事的关系而获得认同感。

②工业革命与工业合理化的结果,使工作本身失去了意义,因此只能从工作上的社会关系去寻求意义。

③员工对同事们的社会影响力,更比对管理者所给予的经济诱因及控制更为重视。 ④员工的工作效率随着上司能满足他们社会需求的程度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