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武汉大学历史学院634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一只马蜂》
【答案】《一只马蜂》是中国现代著名戏剧家丁西林最著名的独幕剧之一。创作于1923年,描写的是五四后觉醒的青年为争取婚姻的自主而与守旧势力抗战的一幕喜剧。作品成功地写出了二种鲜明的喜剧性格,语言不仅轻松、俏皮、饶有风趣,而且耐人寻思又质朴明净,结构精巧而严密,给人一种新颖的感觉。《一只马蜂》对传统的人生婚恋观与现代的人生婚恋观作了对比,给当时的青年男女以一定的启发和激励。
2. 摩罗诗力说
【答案】摩罗诗力说是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提出的文艺观点。鲁迅在介绍摩罗诗人的同时,猛烈地批判了旧传统、旧文化,抨击了洋务派、维新派和复占派,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早年的文艺思想及美学观点。《摩罗诗力说》是“五四”运动前思想启蒙时期的重要巨作,是揭露批判封建意识形态的檄文,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倡导浪漫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3. 新潮
【答案】新潮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新潮社,二是指新潮社创办的刊物《新潮》。
(1)新潮社
新潮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社团之一。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1918年末,北京大学学生成立了新潮社,以其创办的刊物《新潮》为阵地,提倡民主与科学,旨在为中国新文明的建设打下基础。新潮社代表人物有傅斯年、罗家伦、杨振声和俞平伯等人。新潮社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站在新文化运动的立场上,与陈独秀等师长们的《新青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互成椅角之势,与旧势力、旧传统、旧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2)《新潮》
《新潮》是北京大学新潮社主办的综合性月刊。1919年1月创刊于北京,先后由傅斯年、罗家伦主编。1922年3月出至第三卷第二号停刊,共十二期。撰稿人有傅斯年、罗家伦、俞平伯、康白情、汪敬熙、杨振声、叶绍钧、欧阳予倩等。《新潮》英文名为“The Renaissance",意即“文艺复兴”,其宗旨为“介绍西洋近代思潮,批评中国现代学术上、社会上各问题”,提倡民主与科学、个性解放和男女平等观,抨击封建礼教。
4. 三大主义
【答案】“三大主义”是“文学革命”的纲领,由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首次提出。“三大主义”即推倒雕琢的阿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
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陈独秀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文学持批判否定的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5. 《囚绿记》
【答案】《囚绿记》是陆蠡1940年创作发表的一篇现代散文。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当时陆蠡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他写1939年在北平的一家公寓外发现了一株常春藤,异常惊喜,就将它的柔条牵进屋里。常春藤尽管被“幽囚”在黑暗的小屋里,却固执地向窗外迎着阳光生长。作者去上海前,又将常春藤的柔条移回原来的位置,并祝福它永葆青春。作品借物抒情,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风格含蓄委婉。
6. 七月诗派
【答案】七月诗派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统区的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七月》杂志得名。主要诗人有艾青、田间、鲁藜、绿原和牛汉等。他们以《七月》《希望》《泥土》等杂志为主要阵地,出版过《七月诗丛》《七月文丛》等。这一派别强调诗歌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与个人的融合; 多写自由诗,其中又以政治抒情诗为主。代表作有胡风的《为祖国而歌》、鲁藜的《泥土》等。该派在革命现实主义雄浑的总风格中,又显示出各诗人充满个性的特色,它跨越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两个历史阶段,是这一时期坚持时间最长、影响广大的文学流派。
7. 丁西林
【答案】丁西林是我国著名的剧作家、物理学家,是我国现代幽默喜剧的开创者和话剧运动的先驱者,有《丁西林剧作全集》行世。1923年发表独幕喜剧《一只马蜂》,1925年创作独幕喜剧《压迫》,喜剧风格趋于成熟。抗战时期发表的独幕剧《三块钱国币》、多幕剧《妙峰山》等,更显纯熟的喜剧技巧。建国后历任文化部副部长、剧协常务理事等职。写有戏曲剧本《雷峰塔》《胡凤莲与田玉川》,历史喜剧《孟丽君》,同时翻译英国戏剧作品。其剧作长于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喜剧因素,设置戏剧冲突,风格轻松诙谐,对话机智幽默。
8. 《骆驼祥子》
【答案】《骆驼祥子》是老舍的长篇代表小说,载于《宇宙风》1936-1937年25-48期。小说以旧北京为背景,描写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遭遇。破产的青年农民祥子到北京拉了三年洋车,刚买上一辆新车就被匪兵掳走。样子拼命拉车挣钱,准备第二次买车,钱又被孙侦探抢去。车厂老板刘四爷之女虎妞迫使祥子同她结婚,替他买了辆新车; 但不久她因难产死去,祥子只得将车卖掉料理丧事。几次积钱买车不成,祥子绝望了,终于自甘堕落。作品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小说结构严谨,笔调流畅,地方色彩鲜明:样子、虎妞、刘四爷等艺术形象的成功塑造,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9. 新月派
【答案】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而形成的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
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林徽因、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10.第三种人
【答案】第三种人是指以苏汉为代表的作家群体,他们是20世纪前期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其文艺主张有脱离政治、脱离阶级而自由的倾向。正当左联批评界开始同胡秋原论战时,自称为“第三种人”的苏汉(杜衡)连续发表《关于<文心>与胡秋原的文艺论辩》等多篇文章,指责“左联”霸占文坛,“将艺术堕落到一种政治的留声机”。“第三种人”的文艺观,实质上体现出某些小资产阶级作家的超阶级文艺立场,它与“左联”所张扬的阶级论观点是相悖的。从1932年下半年开始,瞿秋白、鲁迅等纷纷撰文,全面展开对“第三种人”的批判。
二、简答题
11.评述以梁实秋、朱自清、沈从文等为代表的自由主义作家的文艺观。
【答案】(1)梁实秋反对以进化论的观点看待文学
梁实秋主张把古今文学放到一个平面上考察评判,他认为文学无论古今中外都有两个主要类别或倾向,一是古典,一是浪漫。他说的“古典”,是指健康的、均衡的,受理性节制; “浪漫”即病态的、偏激的,逾越常规的。
在这个标准下,梁实秋认为“五四”文学是“非常态”的:
①他认为“五四”新文学极端承受外国文学影响,追求外来的新颖奇异,造成无标准的混乱,虽一时热闹,却没有根基;
②他指责“五四”文学过于推崇感情,到处弥漫抒情主义,他甚至用“号陶”一词来描写新文学中情感流溢的状况。
(2)朱自清的从“为人生”到“为人民”的文学创作观
“五四”时期,朱自清作为文学研究会的主将之一,受到“为人生”文学思想的影响。他认定把文学当消遣和游戏的时代己经过去。30年代,《论语》《人间世》等刊物提倡幽默小品,他极力反对,时时不忘“文艺有社会的使命”。到了抗战时期,他的文艺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认定文学是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 二是从鼓吹“民众文学”转到提倡“大众化”文学上去。
(3)沈从文把文学看成是对“人”的解释
沈从文通过对各种“人生形态”的表现来扩大自我,对抗和逃避他所不愿合作的现实。“乡下人”的自卑情结使他对现代城市文明有本能的反感,他期望以文学的幻想与创作给精神的荒原带来某些春天的活气。比起同时代多数作家,沈从文是更耽于幻想,也趋于古典。
总之,梁实秋、朱自清、沈从文虽同为自由主义作家的代表,却拥有各自的文艺观并在其文艺观的指导下努力进行创作实践。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朱自清的《背影》,沈从文的《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