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政治学理论832毛泽东思想与中特理论体系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辨析题

1.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答案】错误。具体分析如下: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新鲜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这一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适应当前的时代特征的要求,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它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也是他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具有更高概括性范畴的重要原因。

(2)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①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用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相比,它更直接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

②要实现共同富裕,除了要解决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的问题外,还有一个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使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享有的问题。

2. “一国两制”仅是中国实现国家统一的一种最佳方案。

【答案】这一论断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充分尊重历史和现实、照顾各方面利益、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构想。“一国两制”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政治文明的独特贡献。“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

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和平共处是处理国际关系必须遵循的普遍准则,“一国两制”构想将这一准则的精神应用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小同社会制度的地区之间的关系,以解决祖国的和平统一问题。

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一国两制”构想是马

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新话,是解决中国统一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一国两制”的国家结构形式,既不是传统的单一制,又不是通常的复合制,而是一种新型的国家结构组织形式,即不仅在单一制的国家结构下带有某些复合制的特点,而且容纳了两种性质不同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

③“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在国家统一问题上,原则坚定性,就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中国国家主权的统一与领土的完整不受侵犯,坚持国家主体即祖国大陆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策略灵活性,就是在一个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允许非主体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存在及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

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只有实行“一国两制”,在中国的主体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在小范围内的某些区域容许资本主义存在,局势可以长期稳定,有利于我们一心一意搞建设。同时,也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的长期稳定、繁荣和发展。“一国两制”确实是面对现实、解决问题的好办法,顺应历史潮流,有功于民族,有益于人民。

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一国两制”构想及其实践,不仅为中国的和平统一开创了光明的前景,而且为解决国际争端和世界遗留的类似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正如邓小平指出的:“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总得找出个办法来,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来解决。香港问题的成功解决,这个事例可能为国际上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线索。”

(3)“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其在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实践,证实了“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也为国际社会解决世界争端、稳定世界局势,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例。可见,“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不仅在我国实现了巨大的成效,对于世界其余国家也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作用,因此,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3. 私营企业的个人所得属于按劳分配。

【答案】这一论断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1)私营企业主的收入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

①劳动收入。这部分人办企业必然要进行经营管理工作,经营管理是一种复杂劳动,而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可以创造倍加的价值。私营企业主的经营管理活动没有固定劳动时间的限制,没有“上班”、“下班”之分,而劳动时间的延长也能创造更多的价值;

②要素收入。私营企业主作为有产者,其资产也必然带来要素收入; 有的私营企业主还拥有技术专利或技术专长,其技术也会带来要素收入;

③风险收入。市场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机遇与风险并存,私营企业主进行商品生产,要冒市场风险,而且这种风险是个人担负的,因此,也应该获得风险收入。私营企业主可能在某个时期或某个项目上抓住机遇,发了大财,这实际上是风险收入或胆识收入。

(2)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和基础,按劳分配是公有制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的实现和保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属于主体地位。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因而私营企业主的个人所得不属于按劳分配。题目的观点是错误的。

4.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

【答案】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1)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 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2)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等内容。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突出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正是因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5. 人多地少、人均资源相对短缺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依据。

【答案】这一判断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1)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依据在于:

①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己超出一国范围,形成生产的国际化;

②商品经济本质上是开放的经济。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客观上要求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人多地少,人均资源相对短缺,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对外开放利用国际分工和交换,有利于克服它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矛盾,但不是我国经济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依据。

(2)1980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正式使用了“对外开放”的表述,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最重要的依据,就是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通过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二、简答题

6. 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答案】(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是我们党根据邓小平和平与发展的思想对当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