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东北石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706教育学基础综合(一)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有什么特点?
【答案】(1)心智技能的含义
心智技能又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技能、写作技能、运算技能、解题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心智活动是指在人脑内部借助于内部言语,以简缩的形式对事物的主观表征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
(2)心智技能的特点
①心智技能作为一种活动方式,属于动作经验,区别于程序性知识。
②心智技能作为一种心智活动方式,区别于操作活动方式和外部言语活动,它具有对象的观念性、过程的内潜性和结构的简缩性等特点。
③心智技能作为一种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一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运动和习惯动作。
④心智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区别于本能。它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主体通过动作经验的内化而形成的。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和学生观对实际教学有何指导作用?
【答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随着认知理论的发展,强调学习者在积极主动地建构对知识的理解,这种建构是在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其知识观、学习观和学生观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分别如下:
①知识观: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按照这种观点,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科学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绝对正确的最终答案,它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更可能正确的解释。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在被个体接受之前,它对个体是毫无权威的,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用人们对知识正确性的强调作为让个体接受它的理山,不能用科学家、教师、课本的权威来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
②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是简单的听教师讲课,而是自己主动的去选择和加工所学到的知识。因此,培养学生的主动自觉性很重要。
③学生观: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己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理智),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简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他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教师需要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作出某些调整。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教学还需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
3. 知识掌握需经历哪几个阶段? 影响知识掌握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知识掌握的阶段
①西方知识掌握的阶段
著名认知教学心理学家诺曼和鲁墨哈特根据图式理论,提出知识的掌握需经过生长、重构和协调三个阶段。
a. 在生长阶段,学生通过接触各种形式的知识,包括术语、事件、理论解释等,并力图把这些“外来的”知识与自己原有的知识建立联系。此时,信息以相对独立的方式被原有图式同化,以个别事实或命题的形式被表征。教学首先应考虑所教的内容应适合于学生原有知识准备,即找准生长点。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评价学习成效的主要指标是简单的再认和有提示的回忆。
b. 重构阶段是建立观念间的联系,形成观念间的关系模式。此阶段较适宜的教学方法有苏格拉底“产婆术”、质疑法、发现法等。学生则需要运用组织和精细加工等学习策略,以便发现概念之间的部分与整体、上位与下位、论点与论据等的关系。重构阶段的教学效果评价宜采用论文式测验,要求学生对学习过的材料加以比较,发现异同之点并在有限的范围内加以应用,着重考察学生联想和比较的能力。
c. 协调阶段的知识由大量的模式构成,根据深层次结构加以组织达到系统化和结构化的水平; 最终达到某一概念在新的情境中与其他概念一起被灵活自如地应用。这个阶段的教学指导应让学生在多种情境下进行变通性练习,同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纠正性反馈,使学习者对概念理解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以促进迁移。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联系和应用相结合。
②我国关十知识掌握的阶段
领会、巩固、应用是知识掌握中的二个基本环节。研究表明,知识的领会是通过对教材的直观和概括来实现的,知识的巩固是通过对教材的识记与保持来实现的,而知识的应用则是通过具体化过程来完成的。直观、概括、具体化等认知动作和识记、保持等记忆动作是知识掌握的五个基本心智动作,它们不是五个彼此分隔开的相互独立的阶段,而是既有联系、交叉、渗透的一面,又各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的一面,从而形成了一种“套环式”的结构。
(2)影响知识掌握的主要因素
知识的学习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虽然知识学习的不同阶段,起关键作用的条件也有所不同。但是有一些基本因素影响到知识掌握过程中各环节的学习。
①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实际经验表明,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是影响知识学习的首要条件。只有学习的主动积极性高,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掌握效果; 否则,难以有好的掌握成效。
②有关知识的准备:知识的掌握总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背景上进行的,是在有关知识经验的参与下完成的。研究表明,己有知识经验对当前知识学习的影响,既有积极作用促进知识的掌握; 又有消极作用阻碍知识的掌握。其影响的方向主要取决于已有知识经验本身的正确性、它与当前事物的一致性和教学上有无必要的分析与比较这三者的相互作用。
③心智技能的掌握:知识学习过程中的直观、概括、具体化、识记和保持,均是属于心智活动的范畴,其发展必然受到心智技能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制约。
④教材结构: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客体,是借以构建学生知识结构的手段。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是通过对教材结构的重建而完成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对教材的重建过程。因此,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构建的教材必须符合学生知识学习的规律。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构建的教材,除要符合学习规律外,还必须一体化、网络化、程序化、最佳化并具有可接受性。
4. 什么是操作技能? 西方心理学家是如何看待操作技能的形成的?
【答案】(1)操作技能的含义
操作技能又称为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和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日常生活中的写字、打字、绘画; 体育方面的田径、球类、体操等都属于操作技能。操作技能还具有与新智能不同的一些特点。首先,操作技能活动的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 其次,操作动作执行是通过外部显现的肌体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
(2)操作技能的形成
①操作技能形成的实质主要有两种观点:
a. 操作技能形成的闭合回路理论(closed-loop theory),强调知觉痕迹,知觉痕迹是进行正确运动的一种参照机制,该痕迹包括了对过去运动的记忆,并负责确定运动的进程。知觉痕迹根据来自机体自身感觉系统的反馈信息及其来自外界的反馈信息,来停止或调整运动进程。知觉痕迹因练习和恰当的结果反馈而得以加强; 强调记忆痕迹,记忆痕迹负责选择和发动某一运动,它先于知觉痕迹起作用,并随练习而得以增强。
b. 密特的图式理论,用图式来解释运动学习。图式理论认为,操作者可以从每一次的运动经历中抽象出四个方面的信息,并将这些重要的信息组成一套法则。图式理论还认为,运动图式由回忆图式和再认图式构成,每一图式有其自己的作用。
②操作技能形成阶段的理论
操作技能的形成是分阶段进行的,随着不断地练习,在适当的条件下学习者的操作将发生某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