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共浙江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矛盾
【答案】矛盾是指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所固有的两种基本关系或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2. 人本主义
【答案】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由马斯洛创立,以罗哲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和其他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人本主义的历史起源:
①在历史上人本主义是14世纪下半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学运动,它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要素。
②作为“主体哲学”或“意识哲学”的一派,胡塞尔现象学也可以被称为人本主义。他同康德一样以自我为出发点,力求为科学知识奠立基础
③来源于现象学的“哲学人类学”的舍勒的反形式主义价值哲学强调人格是道德行动的中心,似乎同人本主义一致。
④我们在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中找到了真正的、完全的人本主义。他的著作《有和无》是把现象学、存在哲学和人本主义冶于一炉的集中体现,是人本主义充分发展的表现。
⑤狄尔泰及其后继者的方法论解释学强调社会、人文科学要求对人本或社会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自然科学采用一般规律来说明所研究现象显然不同。
3. 矛盾
【答案】矛盾,是指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所固有的两种基本关系或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二、简答题
4. 简述矛盾同一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矛盾的同一性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矛盾双方互为条件,相互依存,在统一体中得以存在和发展。对立面的相互的依存,一方的存在
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这是任何矛盾得以存在的前提。同样,对立一方的发展也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因为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过程是在相互依存的矛盾统一体中实现的; 对立面相互依存的同一,是发展中的同一,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不是脱离对立面的孤立发展。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和促进中各自得到发展。
矛盾双力一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那些对立面之间不存在根本利害冲突的矛盾是这样,那些对立面之间存在根本利害冲突的矛盾也是如此。在一切矛盾中,对立双方总是包含着可以彼此利用的某些共同因素。一切新事物的发展,都要利用旧事物中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某些因素。同时,矛盾双方的每一方也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发展是一物转化为他物,但不是转化为别的东西,而是转化为自己的他物,是向自己的对立面的转化。例如,生物的进化是在遗传和变异的矛盾运动中实现的,而遗传和变异的相互贯通规定着生物进化的基本趋势只能是旧物种转化为同它有着内在联系的新物种,而不会转化为与它毫不相干的其他物种。离开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具体同一性,就无法确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5. 从哲学的角度看,物质形态的同构性有哪些特点?
【答案】关于不同层次的物质形态结构的同构性,从哲学角度分析,大体说来有三大特点:
(1)任何结构都具有不均匀的共同特征,即有核心与非核心的构成。任何结构的形成都是对“嫡增加”所体现的均匀性的克服,就是说,事物要素以一定的方式结合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必定不是绝对均匀的,有稀密简繁之别,较密集复杂处是其结构核部分,较稀散简单处则是其非结构核部分。原子有原子核,细胞有细胞核,银河系有银河核,太阳是太阳系的核心,彗星有彗核,地球有地核,人脑则是人的核心部位,社会的构成中也有其内在的核。现代科学所揭示的信息与嫡的矛盾,正是结构非均匀性的内在矛盾,它是物质形态结构中的普遍矛盾。
(2)任何结构都具有旋转(周期、节奏)的共同特征。宏观世界的星系、恒星、行星、卫星、微观世界的电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都具有自旋和他旋或兼而有之的特征。
(3)任何结构的有序态的维持都具有某种“力”的共同特征。当然,这里所说的“力’,,并非只是指物理学、化学中所讲的“力”,而是使诸要素结合起来的一种结构力。当代科学证明,自然界存在着引力、磁力、强力、弱力四种相互作用力,前两种是存在于宏观世界中的强相互作用力,后两种是存在于微观世界中的弱相互作用力。生命有机体、社会有机体的结构力更为复杂,但任何结构的有序态必定以各种要素之间的结构力作为存在的基础,这是物质形态小同层次的结构的同构性的又一体现。
6.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
【答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的原因主要包括: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特别是揭示了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联系的根本内容就在于相互区别、相互排斥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没有排
斥就没有任何联系。同时,辩证法还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2)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关键。
辩证法的诸对范畴,在本质上无一不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质量互变规律揭示的是质和量、质变和量变的对立统一关系;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是肯定和否定、继承和发展、回复和前进的对立统一关系。对立统一规律内在地把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联结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从而成为贯穿辩证法的中心线索。
(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根本的方法。
人们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后,就会依此观察、思考和解释各种事物和现象,世界观也就成为指导人的认识和解决各种问题的基本原则。作为世界观,唯物辩证法就是关于世界的矛盾观。所以,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转化为认识方法,根本的就是矛盾分析方法。
7. 为什么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
【答案】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所决定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儿个方面:
(1)就新旧事物与环境的关系来说,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或历史条件; 而旧事物之所以旧,在于旧事物原有的结构和功能,已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2)就新旧事物之间的关系来说,新事物是在旧事物“母腹”中孕育成熟的。对于旧事物来说,新事物既是促使其灭亡的因素,又是其赖以存在的因素,它是旧事物本身无法克服、无法消除的因素; 对于新事物来说,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却吸取、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仍然适合新的历史条件的东西,并添加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东西,因而它在内容上比旧事物丰富,在形态上比旧事物高级和复杂,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3)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阶级的创造性活动的产物,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反映着社会进步的要求,因而最终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支持。因此,凡符合社会历史规律、顺应社会进步潮流的新生事物,不管经过怎样艰难曲折的道路,终究是不可战胜的。
8.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答案】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规定了哲学的研究对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和具体科学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有区别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克服了近代哲学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脱离、自然观和历史观不一致的状况,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高度统一。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少数人的哲学,不单纯是哲学家的哲学,而是无产阶级的哲学,是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