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355建筑学基础[专业硕士]之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十字拱
【答案】十字拱是一种拱券形式,即相交的筒形拱。它覆盖在方形的间上,只需要四角有柱子,而不必要连续的承重墙,解放了建筑的内部空间;而且便于开侧窗,有利于大型建筑物的采光。它是拱券技术的极有意义的重大进步。
2. 玛斯塔巴
【答案】玛斯塔巴是指古埃及早期陵墓建筑。在公元前28世纪,除了宽大的地下墓室之外,出现了地上建筑结构的陵墓,即在地上用砖造了祭祀的厅堂,仿照在上埃及比较流行的住宅,像略有收分的长方形台子,在一端有入口。内有厅堂,墓室在地下,上下有阶梯或斜坡甬道相连。后来的金字塔是以此发展起来。
3. 诺曼风格祭司席
【答案】诺曼风格祭司席是开设在墙面上的祭司席,采用连续拱券式壁龛,增加了墙面的通透感。同时与建筑外墙面上的拱窗、拱顶相协调,而细小的支柱则与拱券形成对比,也与建筑中粗大的墩柱形成对比。这种追求变化的细部处理在中世纪的建筑尤为多见。
4. 券柱式
【答案】券柱式是指券加柱,即在墙上或墩子上贴装饰性的柱式。它是为了解决柱子与券的矛盾,从而使柱墩不至于太强壮。柱子本身不承重,只是为了装饰立面构图。
二、绘图题
5. 拜占庭建筑的帆拱的示意图。
【答案】
图
三、论述题
6. 洛可可装饰风格特点?
【答案】在建筑领域,巴黎的精致的私邸代替宫殿和教堂成为潮流的领导者,充满了阳刚之气的严肃的古典主义建筑风格被厌弃了,在这些府邸中形成了洛可可建筑风格,其特点是:
(1)洛可可装饰在建筑上,洛可可风格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倾向于更柔媚温软、更细腻纤巧的风格。
(2)洛可可风格在室内排斥一切建筑母题。过去用壁柱的地方,改用镶板或者镜子,四周用细巧复杂的边框围起来。凹圆线脚和柔软的涡卷代替了过去的檐口和小山花。圆雕和高浮雕换成了色彩艳丽的小幅绘画和薄浮雕。浮雕的边缘融进底子的平面之中。丰满的花环不用了,用纤细的缨络。线脚和雕饰都是细细的,薄薄的,没有体积感。墙面大多用木板,漆白色,后来又多用本色木材,打蜡。室内追求优雅、别致、轻松的格调。
(3)装饰题材有自然主义的倾向。最爱用的是千变万化的舒卷着、纠缠着的草叶。此外还有蚌壳、蔷薇和棕榈。它们还构成撑托、壁炉架、镜框、门窗框和家具腿等等。为了彻底模仿植物的自然形态,后来,它们的构图竞完全不对称,并且趋向繁冗堆砌。
(4)爱用娇艳的颜色,如嫩绿、粉红、猩红等。线脚大多是金色的。顶棚常常涂成蓝天,画着白云。
(5)喜爱闪烁的光泽。墙上大量嵌镜子,张绸缎的幔帐,挂晶体玻璃的吊灯,陈设着瓷器,家具上镶螺钿,壁炉用磨光的大理石,大量使用金漆等。特别喜好在大镜子前面安装烛台,欣赏反照的摇曳和迷离。
(6)门窗的上槛,镜子和框边线脚等的上下沿尽量避免用水平的直线,而用多变的曲线,并
且常常被装饰打断。也尽量避免方角,在各种转角上总是用涡卷、花草或者缨络等来软化和掩盖。
(7)洛可可风格主要用于府邸建筑,它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洛可可装饰的代表作是巴黎苏俾士府邸的客厅,它的设计者是勃夫杭,洛可可装饰的名手之一。
洛可可的装饰,总体上说是格调不高的,这是行将没落的贵族社会孱弱萎靡的反映。
一、名词解释
1. 坦比哀多
【答案】坦比哀多是为纪念圣彼得殉教所建的礼拜堂,建造者是伯拉孟特,建成于1510年,位于意大利甲尼可洛山腰的一座圣彼得教堂侧院,相传此地是耶稣门徒圣彼得被钉上十字架的地方。坦比哀多礼拜堂呈圆形平面集中式,以古典围柱式神殿为蓝本,上盖半球形圆形,平面由柱廊和圣坛两个同心圆组成,柱廊由多立克式柱子组成,立面由两个精细不同的圆筒形构成,柱廊宽度等于圣坛高度。教堂下层的围柱廊采用多立克柱式。坦比哀多礼拜堂被称为文艺复兴盛期的纲领性作品。
2. 火焰式风格
【答案】火焰式风格是法国后期过度讲宄装饰和变化的哥特式风格,讲宄曲线的变化和组合形式,因其装饰图案如燃烧的火焰而得名。其独特之处在于纵横的曲线上突出的尖角,如同交错的玫瑰花刺一样。
3. 穆达迦风格
【答案】穆达迦风格是指十世纪后在西班牙,大量伊斯兰建筑手法掺入到哥特建筑中去,形成的一种特殊风格。它的特点是采用马蹄形券、镂空的石窗棂、大面积的几何图形或其它花纹。
4. 马蹄拱门
【答案】马蹄拱门是一种有大半个圆形的拱券形式,拱券主要由墙面支撑,底部的柱子则是装饰性的壁柱。这种在矩形门中设置马蹄形拱券的形式被称为阿符兹,在摩尔人的建筑中非常多见。
二、绘图题
5. 卢佛宫东立面。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