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兰州交通大学自然地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羊背石和风棱石

【答案】风棱石是由戈壁砾石迎风面经长期风蚀被磨光磨平后在瞬时大风中发生滚动,新的迎风面再次被磨光磨平,两个或多个迎风面间形成的典型风蚀地貌。依据棱的数目,风棱石可分别称为单棱石、三棱石、多棱石等。羊背石是由冰蚀作用形成的石质小丘,也叫“羊额石”

2. 沉积岩

【答案】沉积岩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又称水成岩。它是三种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风化作用是沉积岩的物质来源的主要渠道,风化的岩石颗粒,经大气、水流、冰川的搬运作用,到一定地点沉积下来,受到高压的成岩作用,逐渐形成岩石。它保留了许多地球的历史信息,包括有占代动植物化石,沉积岩的层理有地球气候环境变化的信息。

3. 海蚀地貌

【答案】海蚀地貌是指海水运动对沿岸陆地侵蚀破坏所形成的地貌。由于波浪对岩岸岸坡进行机械性的撞击和冲刷,岩缝中的空气被海浪压缩而对岩石产生巨大的压力,波浪挟带的碎屑物质对岩岸进行研磨,以及海水对岩石的溶蚀作用等,统称海蚀作用。海蚀作用多发生在基岩海岸。海蚀的程度与当地波浪的强度、海岸原始地形有关,组成海岸的岩性及地质构造特征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所形成的海蚀地貌有海蚀崖、海蚀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4. 微域性分异

【答案】微域性分异是指由于受小地形和成土母质的影响,在小范围内最简单的自然地理单元既重复出现又相互更替或呈斑点状相间分布的现象。它是最小范围的地域分异,一般可以根据微域分异划分出不同的类型,地貌部位差别是最重要的微域分异。微域性分异在半湿润或半干旱地区,在没有切割的平原地形中表现最为明显,如东北平原在小范围内随小地形山高到低的变化,发生羊草杂类草草甸黑钙土,碱蓬柱状碱土及羊草盐化草甸土依次更替又重复出现的现象,就是微域性的表现。

5. 生物多样性

【答案】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通常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

①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的长期演化过程中,遗传物质的改变(或突变)是产生遗传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②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

③生态系统是各种生物与其周围环境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6. 岩相

【答案】岩相反映沉积环境的岩性、结构、构造、化石及其组合特征。岩相一般分为海相(深海相、浅海相)、陆相(河流相、湖泊相、沼泽相、滨海相)、过渡相三大类。岩相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沉积环境的变化,通过沉积环境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构造运动的特征与性质。

7. 海积地貌

【答案】海积地貌是指进入海岸带的松散物质在波浪推动下移动,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堆积起来的各种地形。其类型主要有:①海滩,即平行于海岸线延展的平缓堆积地形;②沿岸堤,是指在高潮线附近,由波浪引起的泥沙横向移动形成的大致平行海岸的堤状地形;③砂坎,是指离岸有一定距离,平行海岸,由砂质沉积物组成的垅岗地形;④砂嘴,是指在海湾处由泥沙堆积形成的,一端与陆地相连,尾部伸入海中的垅岗地形;⑤泻湖,是指被砂坎、砂嘴隔离的海滨浅海湾;⑥连岛砂坝,是指岛屿靠海岸一方,泥沙堆积成的,可使海岛同海岸连接起来的堆积地形:⑦海积阶地,是指由海水的堆积作用和海岸的上升而形成的海边平坦宽阔台阶状堆积地形。

8. 黄赤交角

【答案】黄赤交角是指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夹角,这个夹角叫做黄赤交角。黄道面就是地球的公转轨道所在平面。现在的黄赤交角是23°27'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以及地球

的公转运动,使得正午太阳直射点在一年中变化于南、北纬23°27' 之间,从而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二、分析题

9. 试述大气的垂直分层。

【答案】大气的垂直分层为:根据大气的温度层结、密度层结、成分、电离状况及其垂直运动状况可将大气层分为五个层:

(1)对流层

从地面0km 至距离地面8~18km,其平均厚度12km ,赤道地区的对流层厚度最大,两极地区最小;由于重要的热量来源是地面长波辐射,故近地面层的大气温度较高,大气中的云、雾、雨、雪等天气、气象现象均发生在对流层中。

(2)平流层

从距地面8~18km至50~55km之间,平流层内气体状态非常稳定,在距地表25km 以下的平流层下部,气温随着高度的升高保持不变或稍有升高;从25km 开始往上,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升高,到平流层顶部时气温可接近0℃;在距地表15~35km之间为20km 厚的臭氧层,即O 3层,

在即离地表25km 处大气中O 3浓度最高,O 3分子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辐射。

(3)中间层

从距地面50~55km至85km ,其显著特征是气温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顶部气温可达一92℃左右,垂直温度分布特征与对流层相似,由于层内热量仅靠其下部的平流层提供,因而下热上冷,故空气垂直运动相当强烈。

(4)热成层

从距地面85km 至800km 的高空,又称电离层,其特点是气温随着高度升高而迅速上升,顶部可达到1000K 以上;其空气极为稀薄,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辐射下,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因而热成层又称电离层,是短波无线电通信的反射层。

(5)逸散层

从距地面800km 至2000~3000km的高空,空气更为稀薄,又远离地面,气体分子受地球引力极小,因而大气质点会不断地向星际空间逃逸。

10.论述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的扩张,引起了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其中最为主要的全球的十大环境问题:

(1)人口。人口问题是生态问题的根源,它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人口数量的急增、数量增长不平衡、人口老龄化、性别比例失调、人口城市化和人口健康状祝下降。

(2)粮食。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耕地面积减少,粮食短缺问题日益严重。

(3)污染。所谓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间接制造或所用物品的废弃物等排放到环境中,其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的理化和生物学性状发生了有害的改变。一般人们按环境库的种类将环境污染分为大气污染、水域污染和土壤污染。

(4)酸雨。酸雨是指大气降水中酸碱度(ph 值)低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这是大气污染的一种表现。酸雨对人类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5)荒漠化。全球陆地面积占60%,其中沙漠和沙漠化面积29%。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成沙漠。经济损失每年423亿美元。全球共有干旱、半干旱土地50亿公顷,其中33亿遭到荒漠化威胁。

(6)全球变暖·由于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生产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CO 2)、甲烷(CH 4)、氧化二氮(N 2O )、氯氟碳化合物(CFCl )、四氯化碳(CCl 4)、氧化碳(CO )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大气的组成发生变化。大气质量受到影响,气候有逐渐变暖的趋势。

(7)臭氧层破坏。臭氧层能吸收太阳的紫外线,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并将能量贮存在上层大气,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臭氧层被破坏,将使地面受到紫外线辐射的强度增加,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很大的危害。

(8)能源短缺。能源短缺是指能源的供应不能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的现象。

(9)资源破坏。人类的许多活动都向大气、水体、土壤等自然和人工环境排放有害物质,造成环境污染;自然界的一些变化也影响环境资源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