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南科技学院教育科学学院901教育管理学(自命题)[专业硕士]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教育预测

【答案】教育预测是指人类在教育领域中从事的预测活动。是以教育现象为预测对象,对其发展趋势或倾向做出科学的估计。教育预测具有预测活动的基本特征即前提性、时间性、描述性:前提性是指教育预测都是在一定前提条件下做出来的,前提条件又分为必然性前提和假设性前提; 时间性是指教育预测具有一定的时间概念,这种时间概念有时笼统地表示为“将来”,“今后”,“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也可以确切地给定,如1990年、2000年等; 描述性是指教育预测必须描述预测对象的特征,通过描述事物的特性如状况、数量、质量等的变化,进行预报或预言,这个描述可以概括地描述和说明,也可以用确切的数值或量词来表示。

2. 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

【答案】教育成本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用公式表示为:

教育成本=教育直接成本+教育间接成本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教育成本有两个构成要素,一是来自学生的成本,另一个是来自非学生方面的成本。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是指教育成本改变了过去完全由国家来承担的状况,而形成了教育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渠道,国家、社会、企业、个人多方参与的教育投入机制,实现了国家、社会、企业、个人多方参与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3. 管理现代化

【答案】管理现代化:管理现代化是以现代管理意识为指导,以现代组织的民主化和法治化为载体,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对管理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找出它们的内在关系,实现信息化和最优化的管理模式。

4. 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答案】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从宏观角度讲,是指整个社会全部教育活动的投入产出状况,或国家为教育部门所投入的资源的利用效率; 从微观角度讲,是指一定部门,一定地区或学校教育活动中的投入产出状况,特别是学校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制约,用于发展教育资源十分有限,所以,一方面要广辟教育投资来源,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又要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教育浪费。

5. 教育行政机关

【答案】教育行政机关是指按照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设立的,依法享有并运用国家行政权,专门从事教育行政管理的国家机关。它是国家行政机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中央一级的教育行政机关现为教育部。地方教育行政机关中,省一级为各地教育厅(局或教育委员会),地县两级为教育局(教育委员会)。无论哪一级教育行政机关,都必须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行事,充分、及时地履行自己的法定职责,管理其权限范围内的教育事业。

6. 学校组织

【答案】学校组织是旨在达成教育目标的社会单位。它包含目标、结构、教学及行政措施三部分。目标包括内在(为实现教育口的而制定)和外在(为配合社区发展或满足社区成员需要而制定)两种。结构是为配合实现目标而建立,典型的学校组织机构包括教务、训导及总务。教学及行政措施根据口标,在结构中推行。传统学校组织口标明确、结构稳定、教学及行政措施有限; 现代学校组织目标增加,结构易变,教学及行政措施纷繁。现代学校组织面临的问题主要有:①组织结构失调,即目标与结构的差距影响目标的达成,未能满足学生就业指导的需要,未能充分发挥教育的未来导向功能,常表现为学生行为问题; ②学校内外目标的整合问题,常受两种因素影响,一为内外目标的性质与内容是否一致,二为学校工作人员问题; ③教师角色与权威问题。

7. 教育需求

【答案】是指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它是制约教育供给的一个重要方面,与“教育供给”相对。按照教育需求主体划分,教育需求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教育社会需求和教育个人需求。就社会而言,指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以及社会各方面对各类专门人才和受过一定教育的劳动者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等方面的要求。就个人和家庭而言,指个人和家庭为满足某种精神和物质需要,对接受各级各类教育的要求。前者由一定社会的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规模和速度决定。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是制定教育发展计划的依据。后者受个人精神充实的欲望、就业与收入的选择、家庭经济条件和对子女未来的期望等因素的影响,从宏观来看,亦受人口增长、人口结构变化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二、简答题

8. 什么是学校形象? 如何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

【答案】(1)学校形象的含义

学校形象也称为学校的公众形象,是指社会公众(主要是外部公众)对学校的总体认识和评价。其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整体性。指学校形象的构成及其表现具有整体性。

②主观性。表现为社会公众对学校的认识和评价的形成过程具有主观性。

③客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形象的实际状态,即学校实象是客观存在的,成为学校形象的原型; 二是学校形象的形成过程具有客观性。

④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是相对于其动态性和主观性来说的。虽然学校相对于不同公众会呈现不同的主观感受,但相对是稳定的,公众对学校的大致认识和态度是一致的。

(2)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

学校在社会公众中建立、塑造和传播良好形象,获得良好的名声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具体来说,要根据学校不同的发展阶段作出相应的努力,具体分析如下:

①形象的树立和塑造。在学校初创阶段或变革阶段,应着重关注树立新形象或者重新塑造学校形象,即应做好学校形象的定位工作。

②形象的维持和传播。在学校发展势头良好和平稳阶段,应重点关注维持并传播良好的形象,并致力于提升学校的形象。

③形象的挽救和维护。在学校出现危机的时候,重点需要进行形象的挽救和矫正工作,力求减少不良影响,维护已有形象。

塑造学校良好形象的过程包括形象的树立、塑造、维持、提升、矫正和传播等方面,要根据学校所处的不同阶段采取侧重点不同的工作,从而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

9. 编制教育计划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答案】教育计划是指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卜,为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及任务而采取的规则、步骤、方法的总和。编制教育计划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1)社会需求法

社会需求法是把教育的社会需求,作为制定教育发展计划的参照条件。社会需求法认为教育计划一方面要考虑到大众的教育需求,又要立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二者应统筹兼顾,但并非平分秋色,从教育的社会功能来讲,应以后者为重点。

①影响教育的社会需求的因素

a 家长的价值观。家长的学校教育价值观在一定意义上,给子女教育以极大的影响。

b. 社会各阶层的文化背景,即各社会阶层对学校教育具有不同的传统观念,这将产生不同的教育需求。

c. 人口的多寡将影响教育的社会需求总量; 人口的年龄结构影响着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类型、层次; 人口的地区分布影响着设校的地点、学校的容量等。

d. 政府的教育政策影响着教育制度的类型,这是一种很有影响力的社会需求。

e. 国家的发展,即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对教育产生的要求等等。

②评价

社会需求法一般仅依据人口增长趋势、年龄的分布及长期的国家教育政策,对于各级各类学校入学需求做一综合的推测,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教育发展计划。从实践上看,这只能为教育计划制定提供社会需要的教育类型及其人数,因此,这种方法较多应用于较低层次的教育发展计划上,如小学、初中的教育普及发展方面。

(2)人力需求预测法

人力需求预测法是以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人才的培养与提供为目标值,来规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