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东北财经大学公司治理812管理学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利克特的管理方式
【答案】利克特于1967年提出了领导的四系统模型,即把领导方式分成四类系统:剥削式的集权领导、仁慈式的集权领导、恰商式的民主领导和参与式的民主领导。
(1)剥削式的集权领导。采用这种方式的主管人员非常专制,很少信任下属,采取使人恐惧与惩罚的方法,偶尔兼用奖赏来激励人们,采取自上而下的沟通方式,决策权也只限于最高层。
(2)仁慈式的集权领导。采用这种方式的主管人员对下属怀有充分的信任和信心; 采取奖赏和惩罚并用的激励方法; 允许一定程度的自下而卜的沟通,向下属征求一此想法和意见; 授予下级一定的决策权,但牢牢掌握政策性控制。
(3)恰商式的民主领导。采取这种方式的主管人员对下属抱有相当大的但又不是充分的信任和信心,他常设法采纳下属的想法和意见; 采用奖赏,偶尔用惩罚和一定程度的参与; 从事于上下双向沟通信息; 在最高层制定主要政策和总体决策的同时,允许低层部门做出具体问题决策,并在某些情况下进行协商。
(4)参与式的民主领导。采取第四种方式的主管人员对下属在一切事务上都抱有充分的信心和信任,总是从下属获取设想和意见,并且积极地加以采纳; 对于确定日标和评价实现目标所取得的进展方面,组织群体参与其事,在此基础上给予物质奖赏; 更多地从事上下之间与同事之间的沟通:鼓励各级组织做出决策,或者,本人作为群体成员同他们的下属一起工作。
利克特认为只有参与式的民主领导才能实现真正有效的领导,才能正确地为组织设定目标和有效地达到目标。鉴于这种领导方式采取激励人的办法,所以利克特认为,这是领导一个群体的最有效方式。
2. 利益相关者
【答案】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 ,又称利益枚关者,是指那些与特定组织有一定利益关系的有关者,其利益得失与组织的存在相关。换言之,利益相关者是在一定环境中受组织决策和政策影响的任何有关者。这一概念最早由伊戈尔·安索夫在《公司战略》一书中首次提出,自弗瑞曼《战略管理一一利益相关者方式》出版后,“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管理”、“利益相关者理论”等术语得到广泛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已经成为分析企业组织行为的一个既定理论框架,应用于公司治理、企业伦理、战略管理等方面。
3. 德尔菲法
【答案】(1)德尔菲法的定义
德尔菲法(特尔菲法)又称专家调查法,是采用通讯方法将所需预测的问题征询专家的意见,经过多次信息交换,逐步取得比较一致的预测结果的一种预测方法。
(2)德尔菲法的具体步骤
①拟定调查表; ②选择专家; ③通讯调查; ④预测结果的处理。
(3)德尔菲法的特点
①采用通讯调查的方法,参加预测的专家数量可以多一些,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②经过反复几个来回,得出的预测结果的科学成分、正礁程度必然较高;
③具有匿名性质,预测结果受权威的影响较小;
④最终的预测结果综合了全体专家的意见,具有较高可靠性和权威性。
(4)德尔菲法的优点
①避免了集体决策中面对面的争论,有利于新的意_见和看法讲出来;
②避免了面对面的集体决策容易形成的崇拜权威、服从权威意见、抑制创造性思维的缺陷,有利于名不见经传小人物的新思想、新观念的表达,能够产生有价值的方案;
③能较好地使参与决策的每一个专家畅所欲言。
(5)德尔菲法的缺点
①决策时间较长; ②信息处理的工作量大; ③不利于直接交流。
4. Y 理论
【答案】Y 理论是由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的,它提供了一种积极的人性观点。该理论认为:①员工并非好逸恶劳,而是自觉勤奋,喜欢工作; ②员工有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在工作中执行完成任务的承诺; ③一般而言,每个人不仅能够承担责任,而且还主动寻求承担责任来自我激励和自我指导; ④绝大多数人都具备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
5. 组织的具体环境
【答案】组织的具体环境又称组织的微观环境,是指与具体领域有关的任务环境,它直接影响着组织活动。通常由现有竞争者、潜在竞争对手、替代品生产厂商、用户及供应商等要素构成,主要内容如下:
(1)现有竞争者。包括基本情况,如销售增长率、市场占有率、产品的获利能力,主要竞争对手的情况及其发展动向。
(2)潜在竞争对手。新进入者会促使市场竞争加剧,在位者只有对行业进入难易程度充分了解后,才能做出反击,应对新进入者带来的竞争加剧的局面。
(3)替代品生产厂商。有些产品可以替代企业提供的产品,甚至对企业的经营构成威胁。
(4)用户。用户对产品的总需求决定着行业的发展潜力,从而影响行业内所有企业的发展边界; 不同用户的讨价还价能力会诱发企业间的价格竞争,从而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
(5)供应商。供应商能否按时、按量、按质地提供所需生产要素,直接影响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原材料的价格决定着产品成本以及企业利润。
6. 组织精神
【答案】组织精神是指组织经过共同奋斗和长期培养所逐步形成的认识和看待事物的共同心理趋势、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组织精神是现代意识与组织个性相结合的一种群体意识,往往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形式加以概括,通常以厂歌、厂训、厂规、厂徽等形式表现出来,是组织经营
宗旨、价值准则、管理信条、发展规划的综合体现,是构成组织文化的基石。
组织精神是指导组织运作的哲学思想和主导意识,通过领导者的引导、宣传、教育、示范以及员工的积极参与配合,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它反映了一个组织的基本素养和精神风貌,是凝聚组织成员的精神动力。
7. 确定性决策方法
【答案】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面对的问题的相关因素是确定的,从而建立的决策模型中的各种参数是确定的。确定性决策方法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等。
8. Z 理论
【答案】〔1)Z 理沦的来源Z 理论是由美国加州大学管理学院日裔美籍教授威廉. 大内在比较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管理特点的不同和分析日本的企业管理经验基础之上,参照X 理论和Y 理论提出来的新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是鉴于美国企业面临着日本企业的严重挑战。
(2)Z 理论的内容
Z 理论认为企业管理当局与职工的利益是一致的,两者的积极性可融为一体。其研究的重点是人与企业、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具体包括:
①企业对职工的雇佣应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 ②上下结合制定决策,鼓励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 ③实行个人负责制; ④卜下级之间关系要融洽; ⑤对职工要进行知识全面的培训,使职工有多方面工作的经验; ⑥相对缓慢的评价与稳步提拔; ⑦管理过程既要运用统计报表、数字信息等清晰鲜明的控制手段,又注重对人的经验和潜能进行细致而积极的启发诱导。
9. 计划
【答案】从名词意义上说,计划是指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述的,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文件。计划既是决策所确定的组织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行动目标和方式在时间和空间的进一步展开,又是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管理活动的基础。
从动词意义卜说,计划是指为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这项行动安排工作包括: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一步分解任务和目标,选择仟务和目标实现方式,进度规定,行动结果的检查与控制等。我们有时用“计划工作”表不动词意义上的计划内涵。因此,计划工作是对决策所确定的任务和目标并对选好的目标提供一种合理的实现方法。
10.网络计划技术
【答案】(1)网络计划技术的概念
网络计划技术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包括各种以网络为基础制定计划的方法,如关键路径法、计划评审技术、组合网络法等。网络计划技术的原理是把一项工作或项日分成各种作业,然后根据作业顺序进行排列,通过网络图对整个工作或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和控制,以便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工作。
(2)网络计划技术的优点
①该技术能清晰地表明整个工程的各个项目的时间顺序和相互关系,井指出了完成任务的关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