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627教育学基础综合(我校自命题)之教育心理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完形—顿悟说的实验基础是什么? 它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答案】(1)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完形—顿悟说的实验基础

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完形—顿悟说的实验基础是:实验者布置一种情境,但其目的不能直接到达,而又使它对情境完全了解,于是便可以知道它所能得到的是何种程度的行为,尤其是它能否以间接的方法解决其问题。苛勒是以动物能否以“间接方法解决问题”作为理解力的标志的; 苛勒坚持实验的设计,必须使动物有可能完全了解其情境。问题的一切主要条件,必须全部显露出来,以便让动物观察。在苛勒设计的由简而繁的实验中,主要包括箱子实验和棒子实验两个系列。

(2)完形—顿悟说的主要观点

①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自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小是动作的累积或盲目的尝试。学习包括知觉经验中旧有结构的逐步改组和新的结构的豁然形成,顿悟是以对整个问题情境的突然领悟为前提的。

②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完形是一种心理结构,它是在机能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结构,是对事物的关系的认知。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都是由于对情境中事物关系的理解而构成一种“完形”来实现的。这种“完形”倾向具有一种组织功能,能填补缺口或缺陷,使有机体不断发生组织和再组织,不断出现一个又一个完形。

③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需以意识为中介。由刺激直接引起的反应,乃是一种心理的或知觉方面的过程,动作直接受知觉及其组织作用所支配。它既不是由刺激直接引起的,也不是由预定的联结所决定的。

2. 什么是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主要有哪些种类? 各有何特点?

【答案】(1)教学模式的涵义

教学模式,是指反映特定教学理论的、为保持教学的相对稳定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结构。在实际教学环境中,由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的千差万别,因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具体采用何种教学模式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2)教学模式的种类及其特点

①行为矫正模式:以行为主义学习与教学理论为基础,重视学习者的外显行为,而不关心其内部心理结构及其变化。这类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倾向于把学习任务分成一系列具体而有序的行为,学习情境的控制权一般都掌握在教师手中。

②信息加工模式:以认知主义学习与教学理论为基础,比较重视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加工涉及信息组织、概念形成、问题解决等不同的方面,由于对这些加工过程的重视程度不同,因

而就提出了概念形成教学模式、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等。

③个人发展模式:以人本主义学习与教学理论为基础,以非指导教学模式为代表,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及个人潜能的发挥,注意个人的情感生活,强调帮助个休与环境建立创造性的联系,以发展自我。

④社会作用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与教学理论为基础,重视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鼓励个体积极参与社会工作,提高社会活动能力。代表性的教学模式有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角色扮演教学模式等。

3. 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答案】(1)教师要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为此要做到明确本堂课

,启发学生的思维; 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教学的目的任务; 创设“问题情境”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防止分散注意; 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

(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4. 心智技能的作用

【答案】(1)心智技能是经验获得的必要条件

心智技能与经验获得的关系十分密切。任何个体的经验,都是在个体活动的基础上获得的,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发生的。经验的获得,一方面需要有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的作用,同时也需要有作为活动主体的对活动客体的反作用。动作是经验获得的手段,经验是动作的产物。心智动作是获得理性经验的手段,理性经验是心智动作的产物。

(2)心智技能是问题解决的重要前提

心智技能不仅对知识经验的获得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它也是问题解决的重要前提。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问题解决是受目标指引的认知性操作序列。问题解决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心智动作才能实现。这些心智动作,构成了一种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即心智技能。它对问题解决活动起着直接的调节与指导作用,是这一活动正确而又顺利进行的保证。

(3)心智技能是能力形成发展的基础之一

能力作为类化了的经验,是概括化与系统化了的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是能力结构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活动的自我调节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心智技能作为获得理性经验的重要手段,也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条件,心智技能可以通过对于知识经验的作用来影响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能力作为活动的稳定调节机制是在获得知识、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广泛迁移,不断概括化与系统化而实现的。所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依赖于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获得及类化,同时也依赖于心智技能的获得及类化。心智技能的获得是能力形成发展的重要基础。

5. 什么是教学测量与教学评价? 它们对教学活动有什么作用?

【答案】(1)教学测量与教学测验

①教学测量

教学测量是考核教学成效的一种方法。这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简称学绩)进行探察,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办法。教学测量的目的是考核教学成效,即学生内在的能力与品德等的形成状况; 由于教学测量的对象是学生内在的能力与品德等的形成状况,它只能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间接测量。因此,测验量表的科学性是有效教学测量的必要前提; 教学成效是通过量化的学绩进行考察的; 在分析教学测量的实质时,还必须注意它和教学测验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②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绩测验所得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及解释。教学评价必须对学绩测验数据所表明的教学成效作出确切的诊断。诊断教学成效即依据教学目标,运用学绩测验数据,判明学生知识、技能、规范的掌握程度及能力与品德的形成状况。教学评价必须对教学的成败原因进行分析,并对今后教学工作的改进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

③教学测量与评价之间的关系

教学测量与评价两者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教学测量是对学绩测验所得结果的客观描

,并不考虑结果的实际意义。而教学评价则是对学绩测验所得结果的主观述(将结果予以数量化)

,以了解结果的实际意义。虽然教学评价是一种主观判断,但是这种判断(对结果进行分析解释)

主观判断必须以教学测量所得的客观描述为依据。

(2)教学测量与评价的作用

教学测量与评价是检验教学成效,确定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是有效教学所不可缺少的环节。根本作用是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师教学,从而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①反馈一调节功能

通过教学测量与评价所提供的反馈信息,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能力与品格的形成状况,而且还可以了解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从而可以更明确地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加速心理结构的形成; 而反馈信息能使学生明确自己对有关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找出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从而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需要加强的那些方面,以构建完整的能力与品格结构。

②激励一动机功能

教学测量与评价所提供的反馈信息不仅调节教学活动,而且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起到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当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效果是好的,则可以满足其“获取成功”的需要,从而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进一步增强其学习动机。如果反馈的结果说明学习效果不好,往往会

,也可以促使学生把压力变成动力,从反面来增进学生引起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为了“避免失败”

的学习动机。

6.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有哪些理论取向? 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案】(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论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