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郑州大学联合培养单位南阳师范学院934细胞生物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易位子
【答案】
易位子 是指存在于真核细胞内质网膜上的一种蛋白复合体,其中心有一
个的“通道”,其功能与新合成的多肽进入内质网有关。
2. 癌基因VS 肿瘤抑制因子
【答案】(1)癌基因
癌基因是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正常基因,其突变能引起正常细胞癌变。癌基因可分为病毒癌基因和细胞癌基因两大类。病毒癌基因是指反转录病毒的基因组里带有可使受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发生癌变的基因。细胞癌基因即原癌基因,是指在正常细胞基因组中对细胞正常生命活动起主要调控作用的基因,在发生突变或被异常激活后变成具有致癌能力的癌基因。
(2)肿瘤抑制因子
肿瘤抑制因子又称抑癌基因,是正常细胞增殖过程中的负调控因子,它编码的蛋白在细胞周期的检验点上起阻遏周期进程的作用。抑癌基因有两个拷贝,其中一个拷贝正常,可保证正常的调控作用,两个拷贝都丢失或失活,才能引起细胞增殖的失控。
抑癌基因与癌基因之间的区别:癌基因的突变性质为显性,抑癌基因的突变性质为隐性。
3.
复制模型 【答案】复制模型是指环状DNA 分子在环上特定的起始点首先形成复制泡,随之沿着两个方向进行复制,复制泡逐渐扩大,形成像希腊字母“0”形状的环状DNA 双向复制模式。
4. 反式作用因子
【答案】反式作用因子是指对核酸链上的基因表达起到调控作用的蛋白,编码该蛋白的基因与其识别结合作用的核酸链不是同一链。
5. 胞间连丝
【答案】
胞间连丝是指在高等植物细胞中,由相互连接的相邻细胞的细胞膜共同组成管状结构,中央有内质网形成的连丝微管。它是植物细胞通讯连接的主要方式,其功能是进行选择性的物质转运和细胞通讯。
6. 单位膜模型。 【答案】单位膜模型是于1959年提出的质膜结构模型。电镜下发现细胞膜显示暗-明-暗的三层结构,总厚度为7.5nm , 中间层为3.5nm ,内外两层各为2nm 。
暗层是蛋白质与脂质分子的头部形成,透明层是脂类分子的尾部,并建议将这种结构称为单位膜。
7. 化学渗透假说
【答案】化学渗透学说是由英国生物化学家于1961年提出的用来解释氧化磷酸化
这一学说具有大量偶联机制的假说。该学说认为:在电子传递过程中,伴随着质子从线粒体内膜的里层向外层转移,形成跨膜的氢离子梯度,这种势能为氧化磷酸化反应提供了动力,合成了
子传递、质子电化学梯度建立、
8. 印迹术(blotting )。 磷酸化的关系。 的实验证明,得到公认并获得了1978年诺贝尔奖。化学渗透学说可以很好地说明线粒体内膜中电RNA 或蛋白质转移到某种基膜【答案】印迹术是指通过电泳或毛细管作用将DNA 、(如DBM
滤纸、硝酸纤维素膜或尼龙膜)上的过程。由于此类过程类似于把墨渍吸到吸墨纸上而称为blotting , 可译为“印渍术”。根据转移成分的不同,印迹术分为DNA 印迹术
和蛋白质印迹术
则为伊斯特尔印迹术
9. 转决定 印迹术当用凝胶进行抗原抗体反应,再进行印迹时,【答案】一般胚胎细胞一旦决定,那么沿着特定类型进行分化的方向是稳定的;但在果蝇中发现了某种突变体或培养的成虫盘细胞有时会出现不按已决定的分化类型发育,而生长出不是相应的成体结构,这种现象称为转决定。转决定同基因突变不同,是一群细胞而不是单一细胞发生变化。转决定的细胞可以回复到决定的原初状态,但更多的是突变成其他类型的结构,如触角成虫盘细胞变成翅或腿等。
10.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
【答案】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是指细胞依靠细胞表面的受体特异性地摄取细胞外蛋白或其他化合物的过程。其具有高度特异性,是通过细胞表面的受体与其相应的配体特异性的结合来实现的。如细胞摄取胆固醇过程就是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
二、简答题
11.编码胶原蛋白的基因突变往往造成有害的后果,导致严重疾病。改变甘氨酸残基的突变尤其具有破坏性,因为胶原蛋白链中每三个位点就有一个甘氨酸残基,以保证形成特有的三股螺旋。问:如果两个胶原蛋白基因拷贝中仅一个有缺陷,这样的胶原突变有害吗?
【答案】由于组装时三条胶原蛋白链必须在一起形成三股螺旋,因此即使同时有正常的胶原蛋白链存在,有缺陷的分子还是会妨碍组装。所以胶原蛋白的突变是显性的,即使有一个正常拷贝的基因存在,突变仍显示出有害的效应。
12.微管和微丝这两种细胞骨架系统在细胞中都有一个巨大的蛋白库,但中间纤维系统却只有很少的游离的组分,这是为什么?
【答案】微管和微丝在细胞中都有一个巨大的蛋白库,但中间纤维系统却只有很少的游离的组分,这主要与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在组装和存在方式上的差异有关。
(1)微管和微丝都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不停地组装和去组装,所以在细胞中含有一个巨大的蛋白库。
(2)不同来源的组织细胞表达不同的中间纤维类型,通常在各自的细胞内形成同源多聚体,中间纤维在合适的缓冲体系中能自我组装,而且组装过程中不需要A TP 或GTP 提供能量。中间纤维的组装首先由两个单体的杆状区以平行排列的方式形成双股螺旋的二聚体,然后两个二聚体以反向平行和半分子交错的形式组装成四聚体。四聚体是细胞质中中间纤维组装的最小结构单位,对四聚体而言,没有极性。细胞内的新的中间纤维可以通过交换的方式插入到原有的纤维中去,因此在细胞中不需要有大量的游离组分。
13.叙述在内质网上合成的磷脂转运至其他膜上的两种主要方式。
【答案】合成的磷脂由内质网向其他膜的转运主要有两种方式:
(1)以出芽方式转运至高尔基体、溶酶体和质膜上;
(2)凭借一种水溶性的载体蛋白——磷脂转换蛋白,在膜间转移磷脂,首先磷脂转换蛋白与磷脂分子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进入细胞质基质,通过自由扩散,直至遇到靶膜时,磷脂转换蛋白将磷脂释放出来,并安插在膜上,结果是磷脂从含量高的膜转移到缺少磷脂的膜上,即从磷脂合成部位转移到线粒体或过氧化物酶体上。磷脂转换蛋白对磷脂的转移具有特异性。
14.简述核糖体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及可能的功能。
【答案】(1)核糖体的形态结构
核糖体是一种不规则的颗粒状结构,没有生物膜的包裹,其直径约为
小两个亚基,原核生物核糖体(70S )是50S 和30S 两个亚基,真核生物核糖体
长度处有一细的缢痕,将小亚基分为大小两个区域。
(2)核糖体的化学组成
①rRNA :构成核糖体的核心,决定核糖体形态,催化蛋白肽键形成。
②蛋白质:定位于核糖体的表面或者填充于rRNA 间的缝隙,稳定rRNA 。
(3)核糖体的功能
①核糖体是蛋白质翻译的场所,按照mRNA 的信息将氨基酸高效精确地合成多肽链。
②核糖体在细胞内并不是单个独立地执行功能,而是由多个甚至几十个核糖体串联在一条mRNA 分子上,形成具有特殊功能与形态结构的核糖体与mRNA 的聚合体,即多核糖体,高效地进行肽链的合成。
核糖体有大是两个亚基。大亚基略呈半圆形,在一侧伸出三个突起,中央为一凹陷;小亚基呈长条形,在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