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宁夏大学文学理论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文学接受
【答案】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本文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它是指读者在特定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和信息的主动的选择、接纳或抛弃。文学接受的形式包括文学阅读、文学欣赏、文学批评、文学研究等。其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是阅读与欣赏。文学接受对于作品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的实现,对于激励作家的创作,对于推动文学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按照美的规律造型”
【答案】“按照美的规律造型”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观点,是马克思在著名的《经济学一一哲学手稿》中提出的。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动物只按照他所属的那个物种的标准和需要去制造,而人却知道怎样按照每个物种的标准来生产,而且知道怎样把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标准运用到对象上来制造,因此,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这就是著名的关于人类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经典论断。在这里,马克思表述了两个方面的理论内涵:一是马克思严格区分了人的劳动与动物的劳动的质的不同,强调人的生产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并且在劳动中体验到包括情感、智慧、意志等在内的人的本质力量; 而动物则不能意识到劳动的目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是一种受自然法则制约的本能行为。二是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揭示了精神追求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其实,人在实现目的的整个劳动过程中都在努力寻找并积极体现一种示差关系来强调劳动产品以及劳动本身的审美价值。这两方面的内容构成了马克思关于人类劳动的基本观点: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
3. 模仿说
【答案】模仿说是古希腊学者对于文艺与现实关系的朴素表达与概括,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模仿或展现现实世界的事物,其形成与演变经历了一定的历史时期,柏拉图使之初具理论体系,直至亚里士多德方成为完整的学说理论,成为美学和文学理论的核心用语。模仿说不仅在西方文学理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对于两千年来的西方文学创作,同样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力。
4. 余味
【答案】余味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术语,形容事物的性情未尽。中国文自古就有以味喻诗的传统,许多文人学士在鉴赏文学艺术时,把味觉艺术引申到诗歌美学领域,以味作譬,阐释艺术美学中抽象玄奥的道理。自陆机《文赋》以味喻诗文之后,后继者蜂起,渐而形成中国古代文论中以味喻诗的一种传统的思维模式,或称之为一种很有影响的文艺理论流派一一滋味说。
二、简答题
5. 试举作品为例说明抒情修辞方式“比喻”与“象征”的特点和二者的区别。
【答案】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是指抒情作者在抒情写意时的用语方法。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很多,比喻与象征是其中的两种。
(1)比喻的特点
比喻是借他物来表现某物的修辞方法。根据喻本与喻体的不同组合方式,比喻又可分为明喻、隐喻和借喻三种。明喻表明喻体与喻本的相类关系,一般用“若”“如”“似”“像”等喻词来联系喻体与喻本。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煌)。
隐喻表明喻体与喻本的相合关系,不用喻词。例如,“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借喻则既无喻本,又无喻词,只有喻体。例如,“操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干安石)。这里,“白雪”喻丝,“黄云”喻麦。一般地说,比喻是一物类比另一物,但有时也会以多物类比一物,上引贺铸的词句,就是连用三个形象来喻愁,这种比喻方法称为博喻。
(2)象征的特点
象征是以具体事物间接表现思想感情。打情诗多以声音和画面来表现情感,所以,象征是打情话语最常见的修辞方式。从修辞学角度看,即不写一个忧字,却以象征的方式表现了忧愁。
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并不直说愁苦,却借几组景语表现浪迹天涯人的愁苦情怀。但是,抒情诗往往用某此词句来间接暗示情感性质,使情感意义较为确定。在《天净沙·秋思》中,马致远就用“断肠人在天涯”来点出情感的具体内涵,使象征意义比较具体。这类诗,既是象征的,又近似隐喻。而只是写景的山水诗,才是严格意义上的象征话语。例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首诗只写宁静的景,以此来象征地表现诗人空寂淡泊的心境,景语成为象征的话语。
象征形象由于反复使用,便渐渐带上了相对稳定的象征意义。例如,中国诗词中的“月亮”就是一个含有哀思、别情、思乡的象征形象:“长安一片月”“床前明月光”(李白),“月是故乡明”“永夜月同孤”(杜甫),等等。
在西方抒情诗中,玫瑰常常象征爱情,也有稳定的意义。这种象征意象的运用,可以使抒情话语更加简洁,内涵更为丰富。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来抒情便会造成抒情诗的含蓄风格,由此可以传达曲折微妙的内心活动,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耐咀嚼,有余味。所以,“诗贵含蓄”成为中外古典抒情诗的一个重要艺术准则。
(3)比喻与象征的区别
①二者的本体不一样
象征往往以某一具体的事物表现一个相似或相近的抽象事物,如概念、思想和感情等,而且是绝不停留在某一具体事物上,比喻的喻体和本体则往往都是具体的事物。杨朔先生的散文《茶花赋》中,红艳艳的“童子面茶花”象征的是伟大祖国欣欣向荣的未来美景,就是用具体的“童
子面茶花”象征了抽象的“未来美景”。总而言之象征的本体往往是抽象的一一即便本体是具体的,也不会停止在一事一物上,而是有着深广的内涵,这一点与比喻不同。例如,高尔基的《海燕》就是以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而且正是这一“战士”的光辉形象展现了1905年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前夕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宏大图景和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无私无畏。
②二者出现在文本中的位置不一样
象征往往是通过某一具体事物表达某一种概念、思想和感情,一般贯穿在某一句群、段落甚至是整篇文章中,含蓄而深沉; 比喻则是打比方,仅仅是为了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鲜明生动,一般只局限在某一具体的句子中。
例如,茅盾的《风景谈》结尾处整个段落都是象征。此外,高尔基的《海燕》、陶铸的《松树的风格》、茅盾的《白杨礼赞》等,更是象征贯通全文。
③象征体与喻体的地位不一样
象征中的象征体一般都是作为重点事物来写的,如《白杨礼赞》就是重点写白杨,《海燕》就是重点写海燕,《松树的风格》就是重点写松树,比喻中的喻体则会明显地显示出它的“借助性”,往往是一完成使命即消逝,不像象征中的象征体那样能给读者留下它就是“主人”的假象。
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比喻与象征是合二为一的,既可以看作是比喻,又可以当做是象征。例如,毛泽东的《上算子·咏梅》就既可以当做比喻也可看作象征。另一方面一个比喻因为经常出现且被反复运用因此也就变成了象征。比喻讲究创新,王尔德就说过“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庸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蠢才”。象征也需要创新,但有一种特殊情况,那就是“一个‘意象’可以被转换成一个隐喻一次,但如果它作为呈现与再现不断重复,那就变成了一个象征,甚至是一个象征(或者神话)系统的一部分”。我国古代将竹、梅、兰、菊称为“四君子”就是因比喻的反复运用而变成了象征,月亮等意象也是这样。这类象征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积淀,而且是反复出现的频率越高,越能体现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所以,面对这些特殊情况时应该特殊对待,做好具体分析。
6. 简述艺术起源“游戏说”的主要观点。
【答案】“游戏说”是关于文学艺术起源的具有代表性的学说之一,其主要观点有:
(1)艺术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他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换言之,艺术作为自由的游戏,就是合目的性和无目的性、有意图性和无意图性、艺术和自然的统一。
(2)“过剩精力”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
席勒在康德的基础上加以发挥,他认为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以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过剩精力”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游戏,其实也是一种审美活动。在席勒看来,人之所以会产生游戏的冲动,是因为生命力的盈余。审美的游戏,是对动物性游戏的提升,它根本上是一种想象力的游戏。游戏,作为游戏冲动,作为调和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中介,创造了最广义的美。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