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984中外音乐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五人团

【答案】1860年前后形成的俄罗斯作曲家群体,包括巴拉基列夫、居伊、鲍罗廷、穆索尔斯基和里姆斯基一柯萨科夫五人。他们高举格林卡旗帜,采用俄罗斯民族民间文学和历史题材,运用民族民间音乐语汇,写作富于民族特性的音乐作品。

2. 威尼斯乐派

【答案】16世纪下半叶在意大利威尼斯形成的音乐流派。创始人为佛兰德作曲家维拉尔特,主要作曲家为A. 加布里埃利和G •加布里埃利叔侄二人。他们运用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有两架管风琴和两个唱诗班席位的条件,写作了两个唱诗班交替歌唱、两个管风琴交替演奏的“协唱(奏)

,甚至将合唱队分成四至八个声部进行对比交替,创造了多角度的音响效果; 他们还将复调合曲”

唱手法运用到器乐音乐创作中,促进了器乐音乐的独立发展。

3. 主题变形

【答案】李斯特在交响诗中运用的主题发展手法,即一部交响诗中所有主题皆来源于一个动机源头,各主题可作变形以适应音乐的发展,如交响诗《前奏曲》中的“疑问动机”。

4. 《幻想交响曲》

【答案】法国作曲家柏辽兹创作的交响曲。构思来自作曲家的恋爱经历,因此作曲家亲自撰写了详细的文字说明,引导听众正确地理解乐曲的内容。交响曲共5个乐章,按照音乐表现的内

,根据音乐表现的需要进行变化。此容确定形式,曲中有一个贯穿全曲各乐章的主题“固定乐思”

曲是标题交响曲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5. 古典奏鸣曲

【答案】古典奏鸣曲定型于18世纪中叶,是由一件或两件独奏乐器演奏的多乐章器乐套曲作品,常见的独奏乐器为键盘乐器和小提琴,钢琴独奏奏鸣曲是古典时期的典型形式。古典奏鸣曲的形式结构为:奏鸣曲式快板一慢速乐章一快板终曲。C.P.E. 巴赫和D. 斯卡拉第是古典钢琴奏鸣曲的重要奠基者,海顿、莫扎特和克莱门蒂的奏鸣曲进一步发展了古典风格,贝多芬革新了古典奏鸣曲。

6. 曼海姆乐派

【答案】曼海姆乐派是18世纪在德国南部曼海姆形成的一个音乐流派。当时曼海姆宫廷的公爵特别热爱音乐,组建起欧洲最优秀的管弦乐队,使曼海姆成为当时德国重要的音乐文化中心。一批来自奥地利和波希米亚,以约翰·斯塔米茨(Johan Stamitz , 1717~1757)为首的音乐家们一起创作、演出,对整个欧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被称为“曼海姆乐派”。他们在结构上,奠定了古典交响乐的基本结构布局,在意大利歌剧序曲快—慢—快结构的基础上加入了快速的第四乐章,形成了快板一行板一小步舞曲一快板终曲的交响乐套曲形式; 在演奏风格上,仔细安排乐队演奏力度上“渐强”、“渐弱”的情感幅度变化,在当时具有前瞻性; 在创作上,以主调音乐风格为主,重视以小提琴为中心的旋律声部,加强了管乐器的色彩效果,废除了巴罗克时期乐队通奏低音的写法,开创性地采用总谱形式进行创作:在乐队编制E ,形成了相当完整的交响乐队,1756年达到56人,成为当时欧洲最大、最优秀的管弦乐队。

7. 《“自新大陆”交响曲》

【答案】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创作的第九交响曲。音乐表达了作曲家对美国这个“新大陆”的印象感受,以及异乡人对祖国的思念之情,作品在植根于捷克民族传统的同时,也蹂合了他所了解的美国音乐精神,如第一乐章主题采用了黑人灵歌,第二乐章受诗人朗费罗的《海华沙之歌》影响而作,后被填上歌词“思故乡”而家喻户晓。

8. 标题交响曲

【答案】带有文字说明或者与文学或绘画作品相联系的交响曲。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的各乐章都有作曲家亲自写作的文字说明,以指导听众正确地理解作品的内容,是标题交响曲的范例。

9. 吕利

【答案】巴洛克时期法籍意大利作曲家,1664年始与莫里哀合作一系列芭蕾戏剧,如《贵人,70年代以后与台本作家基诺联合创作“抒情悲剧”,成为法国歌剧的创始人,他改变意式宣迷》

叙调,减弱咏叹调的作用,突出合唱队和芭蕾舞的地位,并创立慢一快一慢的法国歌剧序曲模式,代表作有《卡德莫斯与埃尔米奥纳》、《阿西斯与加拉蒂亚》等。

10.《田园交响曲》

【答案】贝多芬创作的第六交响曲,作曲家意欲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亲自为每一乐章加上文字说明:

二、简答题

11.简述拉莫及其艺术成就。

【答案】(1)人物简介:

拉莫(Jean-Philippe Ramean, 1683~1764)是法国著名的作曲家,管风琴家,音乐理论家。拉莫五十岁才走上戏剧音乐创作的道路,他的戏剧音乐包括法国这一时期的各种体裁样式; 他于1722年发表和声学教程,奠定了近代和声学理论。

(2)代表作品与著述:

拉莫共创作了二十多部歌剧,代表作有歌剧《伊波利特与阿里西埃》《卡斯托与波吕克斯》《达尔达尼乌斯》和古钢琴曲《母鸡》。此外,还著有《和声学》《音乐理论新体系》《和声的产生》(1737)《和声原理论证》(1750)等。

(3)艺术成就:

①他的歌剧继承了吕利歌剧音乐的特征,没有意大利歌剧中那种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截然对比,以宣叙调为主,在咏叹调中朗诵般的音调亦多于旋律性强的歌唱。

②歌剧的音乐结构同样是独唱、合唱及器乐间奏的结合,芭蕾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器乐多为分段性插曲,每个小曲自成一体,便于舞蹈的进入; 他把法国戏剧音乐固有的装饰性和娱乐性发展到顶峰。

③在和声处理上打破了传统的法则,使用减七和弦,远关系转调; 和声化处理和管弦乐的运用比吕利更突出,奠定了他在法国歌剧领域作为吕利后继者的地位。

④著有《和声学》《音乐理论新体系》《和声的产生》(1737)《和声原理论证》(1750)等有关和声学的书籍,阐述了和弦以泛音为基础的理论。他根据泛音原理构建了大三和弦,扩展了和弦的结构:七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 提出了“基础低音”的概念以及转位和弦的结构,确认了音阶中主音、属音、下属音在和弦中的支柱关系,从而构建了和声体系,使之成为近代和声学理论的基础。

12.简述斯美塔那及其艺术成就。

【答案】(1)人物简介:

,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者。他积极参加民族文化的建设,斯美塔那(B.Smetana , 1824~1884)

对交响诗的民族化和民族歌剧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直接影响了雅那切克等捷克音乐家。

(2)代表作品:

,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弦乐四重奏《我的生活》,小提琴与钢琴喜歌剧《被出卖的新娘》

二重奏《来自我的故乡》等。

(3)艺术成就:

①明确了民族音乐的发展方向,他以本国的历史传说、自然风光和乡音乡情为题材,创作了

,为捷克民族歌剧和交响诗的具有民族特点的喜歌剧《被出卖的新娘》和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

发展打下基础。

②在技法的运用上,旋律伴随着捷克民歌的因素,节奏具有民间舞的特点,体裁上常用波尔卡等民间音乐形式; 他将捷克的民族音乐发展到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