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论文化缺省补偿中的译者主体性——《德伯家的苔丝》张译本探析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文化缺省;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

  摘要

翻译是一项复杂的交际活动,它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译者的主体性也不可忽视。然而,在翻译研究的初始阶段,译者的创造性角色并没有得到重视,其主体性地位的确立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传统翻译理论中,译者被定义为“舌人”、“仆人”、甚至“奴隶”,处于从属、次要的地位。人们为译者设置了种种桎梏,向译者提出了种种限制条件和苛刻要求。他们或者要求译者与原作者融为一体,朴素、准确地重述原作,丝毫没有译者的痕迹;或者要求译者像玻璃一样,透明得让读者感觉不到他的存在,甚至忘记他的存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巴斯奈特和勒弗维尔在他们合著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中正式提出了“翻译的文化学转向”这一口号。这次文化转向使得译者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改观,使得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在翻译这个以人的思考和创作为中心的艺术活动中,最不应该忽视的恰恰是对这个活动的主体——译者的研究和重视。作为哲学学科的阐释学为译者的主体地位提供了理论依据。阐释学认为人们在理解事物时,都是以其固有的意识去积极地参与,而不是用空白的头脑去被动地接受,这就是所谓的“先结构”。任何一种翻译活动都离不开译者对原作的再认识和理解。在这个多维交融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会将其个人生活经验、文化及历史背景渗入其中;译者的文化背景、世界观、价值取向、思维模式、审美情趣等都决定了其对原文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其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符号转换,它还涉及到两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信息的传达,因为语言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而是与本国人的特定思维及文化密切相关。同一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人,一般都具有关于这一社会文化的共同知识。在交际过程中,这些不言自明的内容就会被省略,从而构成缺省。与文化背景相关的缺省信息被称为文化缺省。文化缺省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提高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效率,增加作品的美学效果。然而,在翻译中,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文化缺省对译者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本文首先从现代阐释学的理论角度出发,论述了译者主体性地位的彰显,以及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随后结合张谷若译本《德伯家的苔丝》中大量存在的文化缺省现象,探讨了在对这些缺省内容进行补偿时由于译者主体性的不同而采取的不同补偿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