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专业硕士]之中国文化读本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吴门画派

【答案】吴门画派是明中期以后以苏州为中心形成的一个绘画流派,以有“吴门四家”之称的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画家,苏州史称吴门,故称吴门画派。这一派兴于沈周,成于文征明,属于吴门画派的画家,大多是文征明的子侄与学生,著名的有文彭、文嘉、文伯仁等,他们大多属于诗书画三绝的文人名士。沈周与文征明,是吴派文人画最突出的代表,他们的绘画创作以山水为主,无论淡雅的青绿,还是沉雄、文秀的水墨,大多描写江南风光和文人园林。唐寅与仇英则代表了吴门画家中另外一种类型。他俩均出身低微,以画为业,兼善多能,技术比较全面,艺术风格雅俗共赏。唐寅的代表作有《王蜀宫妓图》、《秋风纵扇图》等。他们以诗书画三位一体抒写情怀,山水画以水墨及水墨淡着色引人注意,都有粗细两种面目,沈周以粗笔为主,文征明以细笔作品为多。该派继承和发展了崇尚笔墨意趣和“士气”、“逸格”的元代文人画传统,致力于平和典雅、蕴蓄风流的艺术风格,体现自得其乐的精神生活。

2. 六礼

【答案】“六礼”是中国古代青年男女从择偶到正式结婚这期间需进行的六个程序。“六礼”即: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其中的“冠”,为“成年礼”; 没到成年,没举行过“成年礼”,就结婚,那就是“非礼”。《礼记·昏义》、《唐律》和《明律》,规定“婚”的程序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和亲迎,即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最早见于《礼记·昏义》。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但名目和内容有所更动。

3. 百家争鸣

【答案】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公元前770一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一公元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但也有前后的变化。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教师,他们或是宁静地思考,或是广招门徒。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辩士,他们的思想基础一般在春秋时业经前辈创立,他们的作为是在学派间的争论中,捍卫并发展本学派的主张。所以前期的著作多是对老师或创始人思想的语录,后期则多是争辩的论说。诸子百家各学派都在不断调整和深化自己的理论,努力适应着社会的要求。学派与学派之间也不断地在相互争鸣中相互吸收、相互影响。

二、简答题

4. 藏传佛教有哪些派系? 达赖与班禅两大宗教领袖如何确立?

【答案】(1)藏传佛教的派系

“喇嘛教”是西藏地区流传的佛教,也称为“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主要以印度传入的密教经典为主,吸收了苯教的某些仪式和神,形成了具有西藏特色的“藏密”。主要的派系有:

①宁玛派。出现较早,初时并无名称。该派的教法是前弘期传下来的,经典也以前弘期所译的密教经典为主,到后弘期其他教派产生以后,以其古旧而称其为“宁玛派”。该派僧人戴红帽子,又称“红教”。经典传承分为三系,方式各不相同,其中有的以父子承袭或转世形式相传。

②噶当派。主张用佛的教诲来指导凡人接受佛理。公元1056年逐渐形成一派。重视戒律,强调实修,注重宣扬因果报应、流转轮回和超脱生死。15世纪格鲁派形成后并入格鲁派。

③噶举派。金刚持佛亲日传授密咒教义。僧人穿白色僧衣,又称“白教”。以苦行为特色,支派甚多。其中的噶玛噶举派在藏传佛教中最早采用“活佛转世”制度。

④萨迦派。始于宋代,兴于元代,因主寺为萨迦寺而得名,又因寺墙上涂有红、白、黑三种颜色的花条,又称为“花教”。该派由西藏著名的昆氏家族创立,一开始即决定宗教法位由家族传承。

⑤格鲁派。西藏地区最晚形成的一个教派,也是迄今为止势力最大的一派。僧人穿戴黄色衣帽,又称“黄教”。创始人为青海藏族僧人宗喀巴。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该派采用活佛转世制度解决法位传承问题,即活佛去世前指定从某一方向寻找一个他去世时降生的男孩为其来世真身。后因同时出生的男孩不只一个,清乾隆时改为“活佛转世金瓶掣签制度”,凡达赖、班禅及大活佛的法位继承人,都以此法最后决定。

(2)达赖与班禅两大宗教领袖的确立

“达赖”和“班禅”是黄教两大活佛转世系统的称号。

①达赖的称号始于三世达赖喇嘛锁南嘉错,前两世都是后来追认的。到顺治九年,五世达赖罗桑嘉错入京勤见皇帝,朝廷为他兴建黄寺,并正式册封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放普通瓦赤喇但达赖喇嘛”。此后历代达赖喇嘛都要经过中央册封,才算合法。

②班禅的称号比达赖略晚。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清政府正式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规定其转世同达赖一样,通过“活佛转世金瓶掣签制度”,经中央政府批准。

三、论述题

5. 鲁迅评价《西游记》:“……又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惚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中国小说史略》)结合作品,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案】《西游记》作为一部神魔小说,其风格是幽默诙谐的,可以说它是一部幽默艺术的精品,充满喜剧艺术精神。但正如鲁迅所言:“又作者享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惚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西游记》的幽默诙谐并不完全脱离现实,而是有一定世情情调。

(1)极幻与极真的巧妙融合

《西游记》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生死,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展现出一种奇幻美。这种奇幻美,看来“极幻”,却又令人感到“极真”。因为那些变幻莫测、惊心动魄的故事,或如现实的影子,或含生活的真理,表现得那么入情入理。小说中的神魔都写得有人情,通世故。这部小说就在极幻之文中,含有极真之情; 在及奇之事中,寓有极真之理。

(2)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西游记》塑造人物形象,做到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物性,就是保持其原有的形貌和习性,以及与之相称的性格,如猪八戒的猪样,而且这此动植物,一旦成妖成怪,就有神奇的本领,具有“神性”。但作者又将人的七情六欲赋子他们,将妖魔鬼怪人化,使他们具充“人性”,猪八戒的偷懒和好色。再如孙悟空,既神通广大,又保持了猴的特征和习性,也具有人的优点和弱点,他就是一只石猴在神化与人化的交叉点上创造出来的“幻中有真”的艺术典型。

(3)多角度、多色调描绘的形象

《西游记》塑造人物形象,注意把人物置于日常的平民社会中,多色调地去刻画其复杂的性格,从而给人以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如猪八戒,他不忘情于世俗的享受,但还执着地追求理想; 他使乖弄巧,好占便宜,而又纯朴天真,呆得可爱; 他贪图安逸,偷徽散漫,而又不畏艰难,勇敢坚强; 他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英雄,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显然,《西游记》用多角度、多色调描绘出来的猪八戒这一艺术形象。

(4)戏言寓诸幻笔

《西游记》能“戏言寓诸幻笔”,中间穿插了大量的游戏笔墨,使全书充满着喜剧色彩和诙谐气氛。这种戏言,有时是信手拈来,涉笔成趣,无关乎作品主旨和人物性格的刻画,只是为了调节气氛,增加小说的趣味性。但有的戏言还是能对刻画性格、褒贬人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的游戏笔墨也能成为讽刺世态的利器,还有的戏谑文字实际上是将神魔世俗化、人情化的催化剂。如第79回写在比丘国,国丈要用唐僧的心肝为药引,孙悟空变作假唐僧剖心一段,显然,作者在这里是借题发挥,针贬世态。

(5)诙谐幽默,充满奇趣

作者吸收了传统徘谐、民间笑话的成功经验,涉笔成趣,笑料丛生。夸张时,锋芒毕露,使人捧腹喷饭; 含蓄时,旨微语婉,令人会心微笑,其中既有对世态风俗的讽刺调侃,也有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悉心体察。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峻的批判艺术地结合起来,使不少章回妙趣横生,完满地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鲜明爱憎。

总之,《西游记》作为四大奇书之一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独特的语言风格或是艺术境界的创设,其都具有一定的突破精神,成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