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中药山茱萸(FRUCTUS CORNI)是山茱萸科(Cornaceae)山茱萸属(Macrocarpium)植物山茱萸(Macrocarpium officinale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肉,具有补肝益肾的功能,为我国传统名贵药材。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山茱萸具有较好的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和显著的降血糖作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课题主要通过对陕西佛坪地区山茱萸种质资源的调查,以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不同类型、不同采收期、不同加工方法药材中有效成分含量,并结合指纹图谱研究以期建立山茱萸质量的综合评价方法,为山茱萸规范化种植和药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实验的主要结果如下: (1) 通过对陕西佛坪地区山茱萸资源的调查,以果形、果色等生物学特征及百果重、出药率等经济性状为指标,对佛坪野生、半野生及栽培的山茱萸进行类型划分,确定为9个不同的类型,并对各类型的特征进行系统的描述; (2) 以生物学特性、产量、出药率及其有效成分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陕西佛坪地区山茱萸优良栽培类型有大红枣、珍珠红、石磙枣; (3) 分别建立了山茱萸中有效成分马钱素、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的HPLC含量测定法。其中马钱素测定条件为:甲醇-水(32∶68,v/v),检测波长236nm,流速1ml/min;熊果酸和齐墩果酸测定条件为:甲醇-0.4%磷酸(88∶12,v/v),检测波长210nm,流速1ml/min。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重现性好,精密度高,可以作为山茱萸中马钱素、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的检测手段; (4) 以不同类型及不同产地山茱萸为材料,比较测定其中马钱素、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不同产地样品有效成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测得马钱素、熊果酸、齐墩果酸平均含量分别为0.586%,0.157%,0.060%; (5) 对不同采收时期的山茱萸果实进行跟踪测定,绘制不同时期马钱素、熊果酸及齐墩果酸含量变化曲线,结合果实生物学特征,确定陕西佛坪山茱萸最适采收期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6) 对山茱萸产地加工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确定其最适产地加工流程为:采摘→净选→清洗→水煮软化(2倍水量,80℃保温5min)→去核→干燥(60℃,连续干燥36h); (7) 建立山茱萸药材薄层色谱鉴别系统:脂溶性成分的条件为环己烷-氯仿-乙酸乙酯(20∶5∶8),显色可见7个斑点;醇溶性成分的条件为氯仿-甲醇-水(12∶4∶1),显色可见8个斑点; (8) 对山茱萸的指纹图谱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建立了山茱萸指纹图谱研究方法:以甲醇超声处理制备样品溶液,采用HPLC法在A(乙腈)-B(0.4%磷酸)梯度洗脱系统:2%~5%A(0~15min),5%~16%A(15~50min),16%~26%A(50~75min),26%~90%A(75~80min),90%A(80~100min);流量:1.0ml/min;柱温:室温;检测波长:210nm的条件下测定山茱萸的指纹图谱。方法学考察表明试验精密度R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