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郑州大学文学院825中西美学史之西方美学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世界文学
【答案】世界文学是指由各民族文学互相交流、互相借鉴而融汇发展形成的世界性的文学,与民族文学相对。世界文学这一概念最早由歌德提出。他于1927年与爱克曼谈话时,说自己读了中国小说《好述传》得到的启示,认为世界文学的时代己经到来。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社会经济的角度也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在《共产党宣言》中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世界文学”的形成。对“世界文学”的概念有两种理解:今后的文学产品越来越世界化。现代世界,由于交通便利和传播媒介手段的现代化,尤其是全球信息网络的开通,以及语言障碍的渐次破除,整个人类文化已连为一体; 由于将人类各民族的文学遗产看作是世界的公共财产,这样文化的民族性渐次让位给世界性。
2. 崇高
【答案】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
3. 表演艺术
【答案】表演艺术是指通过人的演奏和演唱以及形体动作来完成作品的艺术,主要指音乐和舞蹈。美的形式既是意象创造的中介,也是情感对象化的中介,或者说艺术既能创造形象,也能表现情感,但不同的艺术形式可能偏重于其中的某一个方面,或重形象的创造,或重情感的表现。
4. 直觉说
【答案】“直觉说”也称“表现说”,审美心理学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克罗齐,20世纪初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学派,这种表现主义美学为西方现代派艺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核心观点是:美就是直觉、就是形式,就是直觉的表现。在美感中,没有任何逻辑思维和理性认识,美的全部意义就是对事物形式的形象直觉。这一学说的基础是唯心主义哲学,但他强调形象思维在审美中的重要性具有一定合理性。
5. 味
【答案】“味”是中国传统的一个美学范畴。它不同于“五味”的“味”,最早使用这个美学范畴的是老子。“淡乎其无味”是老子对“道”的理解,恬淡的味是最高的味。后来陶潜、王维、司空图、梅尧臣、苏轼等人都延仲发展了这种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国美学史和中国艺术史的一种审美趣味和审美风格——平淡。
6. 身体图式
【答案】“身体图式”是法国哲学家梅洛·旁蒂提出的哲学理论。这一理论被视为超越认识论美学局限的理想支点。梅洛一旁蒂在批判现代心理学、生理学的基础上拓展了康德的“图式”、胡塞尔的“身体意向”等理论,论证说明“身体”作为源初意向性所在,决定着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和体认。对于美学研究而言,“身体图式”理论小但有助于解决“感性与理性如何统一”等疑难,而且为走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提供了可能。
7. 荒诞
【答案】荒诞是西方观代审美范畴之一,指呈现在极其不和谐的形式中并引起人的复杂感受的现代基本情绪。表现荒诞是为了征服荒诞。
8. 情象
【答案】情象是意境系统里的一种象。情象有别于意象,心像,言象等。它分别对应原初状态里的象和再生状态的象。原初状态的情象是指作者在创作准备,是灵感来临、原初状态下发生的情思与境象相容。情是精魂,象为形质。无情,象不生; 无象,情不能附着。再生状态的情象是指经过文字的创造而凝结成言象后新的情象,它不同于原初状态的情象就在于它更加凝练,是读者接受的新情象。
二、简答题
9. 简述美感的潜伏功利性。
【答案】(1)美感的潜伏功利性
①美感作为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形象的直接性和情感的愉悦性的统一,是有社会功利目的的。
②美感功利性的来源:美的对象的功利性和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
③美感功利性是在非功利性后面潜伏着的
美感的社会功利性是由事物的实用性发展而来的,某种事物一旦获得审美价值之后,人们可以力求仅仅为了这一价值而去获得这一事物,而忘掉这事物的价值的来源,甚至连想都不想一下。这也只是说明美感的功利性是潜伏的,蕴含在愉悦性之中。
④美感的社会功利内容集中地表现在它的物化形态的艺术上
美感不仅给人以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喜悦,使人身心得到更好的娱乐和休息,而且就在这种喜悦中给人以精神上的影响,提高人的思想境界,丰富人的情感和情操,使人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进一步激起为美好生活理想和改造环境而积极奋斗的热情,从而潜伏着更深广的社会功利内容。
⑤美感虽没有实用功利,但绝不是与功利无关,更不是与功利对立,而是在美感的愉悦、爱好、兴趣里蕴藏着、潜伏着巨大的精神上的功利。
(2)美感的功利性与实用的功利性的区别
①美感的功利性是潜伏着的,它不同于个人的实用功利。美感不是一种物质欲望,而是精神上的享受,是在潜移默化中起作用,从而陶冶性情,提高思想境界。
②个人的实用功利是外在的,是一切物质或财富的满足,是一种感官的需要或生活欲望的满足。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的欲望占有和消耗。美感的功利性小是物质的需要和占有,而是一种精神上的需要、满足和享受。
③个人实用功利要受感官的需要、物质的占有和消耗的制约,是不自由的; 美感没有个人欲望,不受物质利益的束缚和制约,审美愉快的功利性是无私的和自由的。
(3)美感的功利性与道德的功利性的区别
①道德感的功利性是引起实践活动或被实践需要所感染。
②美感是一种欣赏的态度,这种态度不引起实践活动和被实践活动所感染,人们只是在欣赏的态度中得到审美愉悦和美感享受,它的功利性是潜在的。
③美感的功利性的特点
美感的功利性在于它不是直接的、外露的,而是潜在的,它消融于审美愉悦、爱好、兴趣之中。
(4)康德将美感与功利性绝对对立起来的观点
①具体观点:康德把美感与功利性绝对对立起来,认为美感是没有任何功利或超脱了任何功利关系的快感。康德就曾断言说:“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
②评价:康德对美感的分析有其正确的一面,但他把美感与功利完全割裂开来则是片面的。他不懂得在美感愉悦、爱好和兴趣中蕴含着、沉淀着功利的内容。
10.简述18世纪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的美育理论。
【答案】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美育”这一概念,而且系统阐述了他的美育思想,主要是:
(1)《美育书简》第一次提出了现代社会人性改造的重大课题并试图通过美育的途径实现人性的改造,构建了完备而系统的美育理论体系。追求人类本性的完善,提倡理性的自由是其美育思想的核心。
(2)关于美育的内涵,席勒将其界定为“自由”。席勒所说的“自由”是一种解放的自由,它通过审美克服人性之割裂,而走向人性之完整。
(3)席勒认为,美育的特殊作用在于其是沟通感性与理性、知识与道德、自然与人文的中介,这就使美育成为由“自然之人”成长为“理性之人”的必由之路。
(4)席勒不限于仅仅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来看待美育,而是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哲学命题出发,从改变近代人的存在方式,使人重新获得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实现人性的复归这一更加广阔的领域来论述美育。
(5)席勒的美育理论作为一种人生美学,将审美看作是人的本性和人的解放的唯一途径和最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