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944美学原理之美学原理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身体图式

【答案】“身体图式”是法国哲学家梅洛·旁蒂提出的哲学理论。这一理论被视为超越认识论美学局限的理想支点。梅洛一旁蒂在批判现代心理学、生理学的基础上拓展了康德的“图式”、胡塞尔的“身体意向”等理论,论证说明“身体”作为源初意向性所在,决定着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和体认。对于美学研究而言,“身体图式”理论小但有助于解决“感性与理性如何统一”等疑难,而且为走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提供了可能。

2. 自然美

【答案】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3. 反思判断力

【答案】反思判断力是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美学观点。康德对“判断力”了解的意义在于“反思判断”,这是康德之前从未有人使用过的。“反思判断力”就是审美和审目的的两种判断力。反思判断力取代了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理性理念的“图型”的说法,并且通过审美判断力奠基起来的合目的性原则,并成为作为高级认识之一的判断力的先天原则。因此,反思判断力对科学的真正确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反思批判力在知解力与理性之间起桥梁作用。

4. 实体

【答案】实体是一个哲学概念。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认为变化着的事物有一种永恒不变的基础,就是实体。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体就是永远运动着和发展着的物质,它是有可区别性且独立存在的某种事物,但它不需要物质上的存在。实体还可以被视为包含子集的集合。在哲学里,这种集合被称为客体。

二、简答题

5. 简述沉郁的审美特征。

【答案】沉郁的审美意象,有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带有哀怨郁愤的情感体验。再一个是往往带有一种人生的悲凉感,一种历史的苍茫感。这种哀怨郁愤的意象和风格是中国文学史的一个重要传统。他对于人的有限性和认识去精神家园的孤独有深刻的体验。这说明沉郁的美感需要有一种审美的“穿透力”和“洞察力”。简述飘逸的审美特点。:飘逸即道家的“游”,是精神的自由

超脱,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与天和”的美感。表现为:

(1)雄浑阔大、惊心动魄的美,“阔大”是超越时空,无所不包的大;

(2)意气风发的美感,庄子的“游”,不受任何束缚,放达不羁的美感;

(3)清新自然的美感,庄子所说的“物化”境界,天真朴素的美感。

6. 简答荒诞的文化内涵。

【答案】荒诞作为一种审美经验形态,比起丑来,向人们的存在的否定性方面做了更大的精进和探索,更为深入。荒诞是西方近代以来文化环境的产物,他的意蕴也主要是西方现代文化的意蕴,完全是现代西方审美活动发展的产物。理性、信仰和人的失落,现代文化和古典文化断裂,荒诞出现了,可以概括为人的存在失去了意义。荒诞最突出的品格是反叛,包括返回自然和返回自我两种方式。前者拒绝社会,嘲笑现实,后者深入内心,嘲笑人类理性的虚伪和优雅崇高的艺术追求。

7. 简述自然美产生的根源。

【答案】(1)自然美的根源在于人类社会实践;

(2)是实践把自然和人联系在一起,使自然美得以产生;

(3)自然美的范围也随着人类社会实践不断扩大。随着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人类与自然的联系越来越扩大,一方面自然作为人的物质生活对象,范围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自然作为精神生活的对象也在不断扩展。

三、论述题

8. 如何理解意境? 意境与意象的联系和区别。

【答案】(1)意境

意境是作者在诗歌与散文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诗学和美学术语,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2)意境与意象的联系

①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 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

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的把握一者都需要想象,即形象思维。在文学创作中,总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后。是先有一个个意象在作者的脑子里,然后组合融合化为一种意境。

③意境和意象有着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意象无穷的张力形成了意境整体上无穷的魅力,意境的形成包含了许多客观存在的物象。它们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赖的关系。

(3)意境与意象的区别

①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 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

例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口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再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优美意境的杰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营造了一个游子思归而不得、触景生情的凄凉悲清的意境; 为了完成此意境的营造,作者构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把这些名词意象直接连缀,产生的悲凉气氛就是意境。

②意象是实有的存在; 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

例如海子的《日记》,这是他死前在青海德令哈写的一首诗。如果单个地挑出来那些意象,就是德令哈、戈壁、草原、姐姐、泪滴、荒凉的城等。然而,作者通过这些意象一一组合起来,表达了对“姐姐”的思念。从海子的这首诗,可以看出,意象的实在性; 同时也可看出,意境的韵味,那是一个被虚化了的世界。

③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 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

脱离意境的意象建构是不成功的苍白无力的意象; 没有意象的意境是平淡无味的,难以给人美感的失败之作。一个作家,终生追求的目标,就是创造艺术形象,也就是营造不朽的意境。但是,任何意境的创造,都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在意象的基础上营造意境。瘂弦的诗《秋歌》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营造了一个秋天的意境。这里有秋的白描,有对人物暖暖的深情。由“落叶、荻花、湖沼、砧声、雁子、秋空、马蹄、山径、寺院”这一系列意象,组合融合成一种秋的意境。在这里,意象是材料,意境是最终目的和最高追求。

9. 阐述艺术在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艺术是人类的一种制作活动和其产品,这种产品必须是首先诉诸人类感性的。但并非仃何制作出来的东西都是艺术,只有那些达到极高水准、引起人们惊叹的作品才是艺术作品。美学的研究对象之一是艺术,在许多美学家那里艺术甚至是美学研究的唯一对象,美学变成了艺术哲学,宗白华先生也认为研究美学不能撇开艺术,必须紧密地联系艺术。艺术在美学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具体表现在:

(1)艺术在美学中的地位

在美学传统上,“艺术”是美学的核心问题,美学史上有把美学视为“艺术哲学”的,也有要求把艺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艺术是人类社会历史中比较鲜明的现象(尤其是近代以来),这种现象具有较为明确的环节分辨,有较为突出显著的内涵特征,艺术品又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实证性,可以成为美学理论比较明确的对象。

(2)艺术对美学的作用

艺术与哲学思考互相烘托、参照,并对“美学”这一边缘性领域有指明作用,不仅如此,艺术的内涵分析对审美现象的分析也有指明与范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