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青岛大学师范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大小和卓叛乱

【答案】大小和卓之乱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新疆回部白山派首领霍集占兄弟发动的叛乱。18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朝平定天山北路准噶尔部贵族叛乱时,被准噶尔部俘虏的维吾尔族

,他们兄弟两人纠集其他各部的维吾尔族上层首领大小和卓先后逃回。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分子发动暴乱。次年,清朝派军平叛。到1759年,终于将这次叛乱镇压下去。之后,清政府在喀什噶尔等地设置参赞大臣、办事大臣等,他们受到伊犁将军的管辖。

2. 辽饷

【答案】辽饷,又称新饷,是明朝后期开征的用于辽东军事需要的一种赋税。始征于1618年,全国除贵州等少数地区外,平均每亩土地加征银三厘半,后来又两次增加税额,至1620年时开征银约五百二十万零六十二两。天启年间,辽饷征收扩大至关税、盐课及其他杂项银两。1631年又把田课由九厘提高到一分二厘,派银六百六十七万余两,除兵荒蠲免,实际征银五百二十二万余两,另加关税、盐课及杂项,共征银七百四十万八千二百九十八两。辽饷是对人民群众的大规模掠夺,加剧了社会的贫困程度,促进了明朝的没落。

3. 《梦溪笔谈》

【答案】《梦溪笔谈》是我国北宋时期沈括撰写的一部笔记著作。沈括的《梦溪笔谈》共有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1篇。它是沈括平生的读书研究和观察自然的记录,包括了文学、艺术、历史、政治、科学等方面的内容。全书以很大的篇幅记载了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它涉及了天文、地理、数学、化学、生理学、医学以及科技诸多方面的内容。这本书被视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4. 《史通》

【答案】《史通》是唐代刘知几所编撰的一部史评类史书。《史通》成书于710年,共二十卷,分内篇、外篇各十卷。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而外篇主要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

,之得失。强调史家须兼具“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不掩恶,不

,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它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 虚美”

5. 端平入洛

【答案】端平入洛是端平元年(1234年)宋蒙两军在洛阳发生的军事冲突。1234年,宋蒙联合灭金后,宋廷出兵北上,目的是收复东京开封府(今属河南)、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南

,然后据河而守。赵葵、全子才奉命率军北进,至西京洛阳,所复州郡皆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为空城,粮饷不济,蒙古军乘势反攻,赵葵、全子才无功而还,史称端平入洛。它激化了宋与蒙古的矛盾,给蒙古大举进攻南宋提供了借口,从此长达45年之久的宋、蒙战争拉开了序幕。

6. 代田法

【答案】代田法是指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由于在同一地块上作物种植的田垅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汉武帝末,搜粟都尉赵过总结了西北地区抗旱斗争的经验,推行此方法。其主要措施为把一亩地分成三刚和三垄,年年互换位置,以体养地力。下种时把谷物种在酬里,幼苗长出后,把垄上的土推到刚里,这样作物人土深,抗风耐旱。加之配合便巧的农具,实行精细的田间管理,每亩产量增加了一解到三解。它在用地养地、合理施肥、抗早、保墒、防倒伏、光能利用、改善田间小气侯诸方面多建树,是后世进行耕作制度改革的先驱和祖师。

7. 《三国志》

【答案】《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魏书》2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共65卷。作者是西晋陈寿。《三国志》记载了自东汉末黄巾起义至西晋灭吴的近百年历史。选材精审,文辞简洁。但因过于简略,时有脱漏。刘宋裴松之作《三

,引书达140多种,与原书具有同样的价值。 国志注》

8. 《神农本草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成书于东汉,书中共收【答案】《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

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药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的不同,又分为上、中、下月品。认为无毒的称上品为君,毒性小的称中品为臣,毒性剧烈的称下品为佐使。这是我国药物学的最早分类法,以后历代本草著作均相沿引用此法。

9. 郑和下西洋

【答案】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成祖朱棣命三宝太监郑和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印度洋国家和地区的航海活动。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强明朝同海外的联系,从1405至1433年,前后航海7次,最远抵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它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向海外诸国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加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

10.四大汗国

【答案】四大汗国是指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儿汗国。成吉思汗在世时,把占领区分成三个“兀鲁思”,分别分封给三个儿子。钦察分给了长子术赤,所据花剌子包括模和

,称钦察汗国(金帐汗国)康里国故地,都城在萨莱(今伏尔加河下游)。术赤死后,该国为其子

拔都。西辽及畏兀儿故地封给了次子察合台,东起阿尔泰山,西至阿姆河,包括新疆天山南北路

等地,后称为察合台汗国。三子窝阔台封于乃蛮故地,今鄂毕河上游以西至巴尔喀什湖以东皆属之,后来称为窝阔台汗国。蒙古第三次西征之后,蒙古大汗蒙哥又将新占地区封给旭烈兀,建都

,称伊儿汗国。 帖必力思(今伊朗大不里士)

11.宣王中兴

,厉王死【答案】宣王中兴是指西周宣王统治时期出现的中兴局面。共和十四年(前828年)

于氦,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宣王任用召穆公、周定公、尹吉甫等大臣,首先整顿内政,安定社会秩序,进而对周边的民族展开斗争。自西周中叶以来,西北地区的戎、狄、脸貌诸族逐渐强盛,而地理位置上临近西周王豁,故已成为周室的主要威胁。宣王多次对上述诸侯进行征伐,俘获甚众; 同时对东南淮夷、南方楚国作战,也数次获胜。为巩固战果,宣王还续行分封,在邻地边区又建立了一批诸侯国。在内政方面,宣王广开言路,积极听取下属的意见,使王道已衰落的周朝王室得到一时的复兴,其在位46年,到后期国势又走向衰退。

12.庆历新政

【答案】庆历新政是在宋仁宗庆历年间进行的一次变革,称之为“庆历新政”。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任参知政事,欧阳修知谏院,富弼、韩琦相继进,范仲淹在宰相杜衍的支持下,推行年)

新政,变法主张就是“陈十事”书:①明黜涉,按官员的政绩进行升迁。②抑侥幸,限制恩荫。③精贡举,改变科举的内容和办法,选择“经济之才”。④择长官,选好地方官。⑤均公田,这主要是均地方官员的收入。⑥厚农桑,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生产。⑦修武备。⑧减徭役。⑨覃恩信,主要是免去积欠的赋税和大赦方面的内容。⑩重命令,重视法令的制定和执行。其中除一项外,其余均被宋仁宗采纳,颁行全国,称为“庆历新政”。但变法主张触犯了一部分官僚的利益,引起保守派的激烈反对,一年多时间,就宣告失败,说明北宋统治的弊端已经积重难返。

二、简答题

13.简述秦汉三公九卿制度和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具体情形及其发展原因。

【答案】(1)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度

秦朝建立后,总结了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建立了一套适应于封建大一统国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度,秦朝灭亡后,汉承秦制,在中央机构上继承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并进一步进行了完善。

①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 从秦开始,丞相正式成为官职,为中央政府中皇帝之下的最高长官; 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 御史大夫,为巫相的助手,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是皇帝的耳目。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便于皇权集中。

三公之下的九卿的职责为:廷尉,掌司法; 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税收; 奉常,掌宗庙祭祀礼仪; 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 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 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 卫尉,掌管宫廷警卫; 太仆,掌宫廷车马; 宗正,掌皇帝宗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