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705文学语言综合知识之西方美学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美学
【答案】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 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 审美活动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美的创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
2. 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
【答案】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是现代美学对文本的分类。狭义文本专指纯粹语言研究中大于句子的语言组合体,在中文中也被译为话语。对语言学家来说,文本指的是作品的可见可感的表层结构,是一系列语句串联而成的连贯序列。文本可能只是一个单句,例如谚语、格言、招牌等,但比较普遍的是由一系列句子组成。文本和段落的区别在于,文本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自足的系统。广义文本是指任何在时间或空间中存在的能组织体,如乐曲文本、舞蹈文本等。它是一个单独表意系统实现的独一无二的文本; 表现某一系统或代码的非独特的文本类别,如电影文本、诗歌文本等; 为各种表意活动和能指生产活动提供原初条件的本体论意义的文本。
3. 形式美
【答案】形式美是指自然、生活、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及其有规律的组合所具有的美。它的特点是形式美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形式美与美的形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美的形式不能脱离美的内容,而形式美对美的具体内容带有相对独立性; 形式美概括了美的形式的某些共同特征,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形式美所体现的内容是间接的、朦胧的:形式美和自然的物质属性、规律有着紧密联系。
4. 实体
【答案】实体是一个哲学概念。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认为变化着的事物有一种永恒不变的基础,就是实体。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体就是永远运动着和发展着的物质,它是有可区别性且独立存在的某种事物,但它不需要物质上的存在。实体还可以被视为包含子集的集合。在哲学里,这种集合被称为客体。
5. 味
【答案】“味”是中国传统的一个美学范畴。它不同于“五味”的“味”,最早使用这个美学
范畴的是老子。“淡乎其无味”是老子对“道”的理解,恬淡的味是最高的味。后来陶潜、王维、司空图、梅尧臣、苏轼等人都延仲发展了这种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国美学史和中国艺术史的一种审美趣味和审美风格——平淡。
6. 《画理探微》
【答案】《画理探微》是中国现代美学家邓以蛰所著的美学著作。它从美学、哲学上分析和论述中国绘画与历史,并提出了历史与理论相结合的一个中国绘画美学体系的架构。
7. 荒诞主义戏剧
【答案】荒诞主义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在法国兴起和形成,而后流行十戏剧舞台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是现代戏剧流派之一。“荒诞派戏剧”这一名词最早见于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思林1962年出版的《荒诞派戏剧》一书,它是作者对20世纪50年底啊在欧洲出现的贝克特、尤内斯库和品特这类剧作家作品的概括,荒诞派戏剧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否定人类存在的意义,认为人与人根本无法沟通,世界对人类是冷酷的、不可理解的,他们对人类社会失去了信心,这是二战后西方一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荒诞主义戏剧没有完整连贯的情节,没有戏剧冲突,舞台形象支离破碎,人物语言颠只倒四,它表现的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人与人的关系是无法沟通的。
8. 科学美
【答案】物理学领域的一些大师认为:“科学美”表现为物理学理论,定律的简洁、对称、和谐、统一之美,也就是说,“科学美”主要是一种数学美、形式美。科学家对于美的追求,在物理学的研究中有重要的作用。
二、简答题
9. 试比较优美和崇高的审美特征。
【答案】(1)优美的特征
①侧重于静态;
②显得小巧玲珑,外表光滑;
③显得单纯、不复杂深奥,也没有对立冲突;
④给予主体的审美感受是一种贯穿始终的愉悦之情,是一种顺向的吸引。
(2)崇高的特征
①侧重于动态;
②凡崇高的对象都表现出伟大恢弘、粗犷有力等形貌特征;
③崇高显得复杂深奥,其中充满了矛盾冲突,甚至包含了丑的因素;
④崇高给人的感受是一种由逆到顺的复合的感受,是一种有恐惧转为愉悦,由惊赞转为振奋的感受。
10.试对美感的特征作出综合描述。
【答案】(1)“无功利性”
“无功利性”的根源来自审美意象的“超越性”。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不再是单个的“自我”,而是超越了主客二分的“真我”,审美对象也不再是物理的、逻辑的外物,而是超越了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本然之物,在这种物我两忘,浑然一体的意象世界中,不会产生直接的实用功利,但是却可以使主体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
(2)“直觉性”
即审美直觉。直觉存在于瞬间感兴之间,不假思索,不掺杂推敲考量,是超逻辑、超理性的“现成”。审美直觉是“一触即觉”,超越了知识伦理,是一种审美的体验。虽然“直觉性”必须在超理性的感悟下勃发,却离不开审美主体心中久已积淀下的对历史人文,宇宙人生的感悟和意会。所以审美直觉中含有理性的成分,美感中也渗透着“思”。
(3)“创造性”
来源于美感产生于审美活动之中。美和美感同一于审美活动,美感创造的世界就是意象的世界,就是充满意蕴,生机勃发的世界。这样的世界是审美主体的情感付之于物,情景交融,并发挥想象而孕育出的。被照亮的意象世界因审美主体的不同而具有唯一性和独创性。
(4)“超越性”
是对个体有限生命的超越,是与一切外物相隔离的“自我”的超越,是对外在于人的实体化的超越,是对主客二分的超越,是对人生有限意义的超越。这种超越为审美主体带来了精神上的自山和解放。当美感的这种超越性将审美主体带入宇宙人生的妙悟之中,便具有丁一种庄严肃穆,敬畏玄遂的神圣感。
(5)“愉悦性”
同样根源于美感的”超越性”。美感所带来的愉悦性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在审美活动中,由于超越了主客二分,超越了自我,审美主体不再受世俗的羁绊,从而将整个身心遨游于自然,感悟古淡幽溁的天人合一。在与宇宙的共鸣、妙合之中,审美主体于心灵之上产生了幸福感和满足感,这便是美感的愉悦性带给主体的“非常微妙的复合的情感体验”。
11.简述柏拉图“摹仿说”对西方美学的影响。
【答案】“模仿说”是柏拉图把古希腊人关于模仿的观念提炼成了一种哲学理论,加工成一种本体论和认识论学说,用以说明万事万物的存在,以及艺术活动的本质。他认为艺术是一种感性活动,不能把握真实的存在(理念),甚至不能认识具体事物,只能模仿具体事物的影子,因此不能给人们提供真正的知识,不能把握真理; 艺术总是模仿心灵的低贱部分也就是情绪和感受部分,不能模仿心灵的高级部分,也就是理性部分。“摹仿说”对西方美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模仿说”对现实主义文论的影响
现实主义文论是模仿说的近代形态。这种理论虽然经常使用模仿说的语言,但表达的却是一种再现理论。模仿和再现的区别在于:模仿的对象总是个别事物,再现却可以同时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和普遍规律; 模仿是一种纯粹的接受,再现则是一种能动的把握。再现论之所以是模仿说的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