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624艺术学之艺术学基础知识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黄土地》

【答案】《黄土地》是1984年陈凯歌执导的影片,凝聚了这一代电影人文化精神和社会理想,也是中国电影“第五代”标志性的作品。人文思考的深度是《黄土地》震撼人心的主要所在。影象语言的自觉把握是《黄土地》另一艺术价值。本片的影象语言突现出独立的意义。包括注重色彩的表意作用的开创性,构图对内涵意义的突现,影象表现的文化意味的寄托等等。注重色彩的表意作用的开创性是前所未有的,大片黄土地的色块,婚礼铺排的红色和乡民黑色的组合,构成创作者表现的文化内涵。

2. 新派武侠片

【答案】60年代下半期、70年代是武侠电影主宰整个香港影坛的时代,也是香港电影全面转型走向国际化、走向品牌和明星化的时代。这个时期,武侠电影的发展此起彼伏,其中一个阶段就是新派武侠片。其中李翰祥导演的《儿女英雄传》、岳枫导演的《燕子盗》、张彻拍摄的《虎俠歼仇》等电影被公认为新派武侠电影的揭幕之作。而1966年邵氏公司相继推出张彻导演的《独臂刀》和胡金锉导演的《大醉侠》两部武侠电影,带动整体香港武侠电影的变革和发展,标志着新派武侠片的正式诞生。

3. 音乐歌舞片

【答案】音乐歌舞片是美国电影的重要类型之一,音乐歌舞片不是那些把音乐歌舞作为外部的手段从情感上来支持情节的影片,相反的,它是把音乐歌舞结合在叙事的关联之中,并且实际上是由叙事内的人物具体演出或直接反映的。世界上第一部歌舞片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是1927年的《爵士歌王》,它也是史上第一部有声影片。

歌舞片在30年代极为繁荣,著名影片有《1933年的掘金女王》、《42号街》,都尽情铺演奢华宏大的舞蹈场面。主导歌舞片样式的往往不是编剧,而是舞蹈明星,其中最著名的演员当属金。凯利,其代表作有《雨中曲》,七八十年代,歌舞片仍然有生命力,其风格样式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呈现新的特点。

4. 时装新戏

【答案】清末到辛亥革命时期,新编的一种表现现代生活的戏曲。因穿着时装得名。如京剧的《孽海波澜》、《邓霞姑》、《潘烈十投海》,河北梆子的《惠兴女士》,川剧的《武汉光复》等。时装新戏又有洋装新戏、清装戏、时事新戏之分。

5. 音响

【答案】音响概念又称“环境音响”,指作为影片场面背景出现的各种声音效果。从技术上看,音响在拍摄现场同步收录音响的做法称为“同期录音”,在制作后期用人工方法或器具进行模拟或再现来收录音响的做法称为“拟音”。前者效果更加真实,在当代电影制作中大量采用,后者主要用来完成一些难以收录或现实中不存在的音响。音响最基本的作用是用声音造型营造出逼真的听觉空间。其次,音响可以参与影片的叙事。第三,音响还可以烘托某一场景的情绪基调。

6. 虚拟动作

【答案】表演艺术术语,指表演原来需要附着实物的动作时,不用实物或者只用部分实物,虚拟地进行表演。中国戏曲中应用得最多,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舞蹈性,比如开门关门、骑马行船等。

7. 八音

【答案】八音分类法是周代出现的一种乐器分类法。根据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将乐器分成八类: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各类别代表性乐器如下:金(钟)、石(磬)、丝(琴)、竹(管)、匏(笙)、土〔埙)、革(土鼓、足鼓)、木(柷、敌)。

八类乐器中,以“革”类的鼓和“竹”类的吹管乐器数量最多,二者占有先秦乐器总数的一半以上。“金”类的钟和“石”类的磐也有着特殊的地位,它们以富于穿透力的音色、精密的音律和宽广的音域,体现着当时音乐文化的进步。琴瑟类弹奏乐器的出现,则以富于歌唱性的音色和更加细腻的感情色彩反映了周代乐器的成熟与发展。此外,八音乐器中已经有了不少乐器组合形式,如“琴瑟和鸣”、“钟鼓喤喤”等。八音乐器分类法的产生,标志着当时我国器乐艺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

二、简答题

8. 对戏曲源头进行简要概述。

【答案】中国戏曲的起源很早,萌芽于上古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宋金时代形成比较完备的戏曲艺术形态。其源头主要是民间歌舞、民间说唱和滑稽表演、傩舞与傩戏。

(1)戏曲源自民间歌舞。原始社会以来,民间娱乐和祀神的歌舞中孕育着戏剧性的因素。“傩”、“雩,’、“蜡”等全民性祭祀仪式活动中,出现了巫觋装扮人物,以歌舞娱神的表演。秦汉、南北朝、隋唐以来,民间歌舞中出现了著名的歌舞戏。

(2)戏曲源自民间说唱。韵散相间的叙事性的说唱艺术,对戏曲剧本的样式和戏曲音乐唱腔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汉魏乐府诗中,包含了丰富的故事性因素。唐代,民间说唱艺术进一步发展,都市的市坊间和寺院里,出现说唱活动。宋代产生了鼓子词等说唱的艺术形式。给戏曲的形成提供了文学基础和音乐基础。

(3)戏曲源自滑稽表演。奴隶社会起,宫廷娱贵族之家出现了特殊的奴隶一一优。其任务是以滑稽表演娱乐其主人。史传春秋时代楚国优孟装扮孙叔敖的表演,是戏曲的雏形。唐代宫廷里

出现了以滑稽表演为特色的“参军戏”。

(4)戏曲源自傩舞与。摊是中国古代以卫生防疫为目的的全民性民俗仪式活动,有乡人傩、宫廷傩、军傩等不同种类。周代有驱傩仪式,由巫装扮“方相氏”。宋代,宫廷驱傩队伍里出现了由教坊艺人装扮的将军、门神、钟馗等人物。宋以后,傩仪中有假面舞蹈。有的傩舞带有一定情节性,有的地方傩舞发展成傩戏,傩戏一般是戴着假面表演人物和故事。

9. 如何理解“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答案】(1)“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含义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张璪提出的观点,是中国美学史上“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言论。意谓画家从外界景物中摄取创作素材后,还要经过分析、加工、改造,始能作出画来。该观点是对南朝姚最的“心师造化”论的发展与深化。

(2)“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哲学基础

“外师造化”明确现实是艺术的根源,强调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是基于坚持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唯物论基础,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

(3)“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主客体的统一

但是仍必须看到言论对“中得心源”的强调,也就是说张操并不否认“心”的作用,不排除主观情感意志的融入。它从本质上讲不是再现模仿,而是更重视主体的抒情与表现,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这在中国美学史上是很有代表性的。

10.简要阐述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答案】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艺术的创新离不开继承,继承的终极追求是创新。诚如李可染所说: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打进去是继承,打出去是创新。

(1)定义辨析

继承是前代艺术对后代艺术的巨大影响以及后代艺术对前代艺术的积极成果的继承保留,继承包括艺术作品中思想内容的继承、艺术作品形式的继承、艺术种类和艺术创作方法的继承。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连续性和艺术本身的性质决定了艺术发展需要继承。

创新是一切时代、一切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规律,从艺术作品来说,它包括艺术作品内容的创新和艺术作品形式的创新,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说,创新可以表现为对他人的超越和对自我的超越。从创新的程度来说,创新可以区分为同一艺术风格延续中的创新与不同艺术风格转变中的创新,艺术家思想情感的独特性和欣赏者的审美需求决定了艺术需要创新。

(2)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①创新是继承的目的

离开创新的继承是复古主义,只有以创新为目的的继承才是科学的批判继承。

②继承是创新的基础

离开继承的创新是虚无主义,只有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才是成功的创新。著名画家齐白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