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西财经大学鄱阳湖生态经济研究院829农业经济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你知道中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哪些问题吗? 你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坚持哪些原则?
【答案】(1)中国土地利用上存在的问题
①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
②土地质量不断下降,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a. 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污染严重。
b. 水土流失严重,耕作层变薄
③山林乱垦、草原乱垦与荒山大量闲置现象同时并存
有些地方把不应当开垦的山林和草原大量地垦为耕地,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又有大量荒地和荒山长期荒废,得不到开发利用。
(2)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
①因地制宜
根据各类土地的特点,正确地选择适宜的土地。这既有利于使多种多样的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 又可使有限的土地资源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土地的需要; 还可做到地尽其利,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果。
②节约用地
各种用地都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资源状况,力求少用土地,尤其要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为了贯彻节约用地的原则,必须建立和健全土地管理机构,建立土地档案; 制定土地利用规划; 采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加强十地管理; 严格控制各项基本建设用地,杜绝浪费十地的现象。
③保护资源
人们在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过程中,切小可违背自然规律,只顾向自然界索取,而要注意保护整治,用地与养地结合,保持各种营养物质投入与产出的转换平衡,坚决制止、消除对农业土地资源的污染,以利于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④有偿利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对土地实行有偿使用,才能在经济上体现土地的产权关系,才能促使用地单位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确保节约用地、因地制宜、保护资源三项原则的贯彻。
2. 当代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变化表现出哪些特征?
【答案】当代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变化表现出以下特征:
(1)农业经济学的分化或细化不断加快,各分支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综合化不断得到增强。
(2)农业经济学越来越注重多层面、多视角的分析和研究,加强定性和定量、实证和规范、
宏观和微观分析的结合,不断深入地开展各种比较研究工作。二战以后,农业经济学实证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3)农业经济学还不断突破原来意义上的农业经济范畴,更加系统全面地研究农业经济问题。 _战以后,国际国内市场、各个产业部门以及农业产前产后服务体系都结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各种与农业经济有关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都被纳入了农业经济的研究范围。
3. 传统农业有哪些特征?
【答案】传统农业的特征包括:
(1)技术停滞
在传统农业中,农民以传统的直接经验技术为基础,使用简陋的铁术农具和人力、畜力以及水力和风力进行生产,农业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极其缓慢,农业完全以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
(2)粗放式耕作与劳动密集型精耕细作相结合,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
粮食产量的增加的途径:
①扩大耕地面积,形成粗放式耕作
由于地球上可开垦荒地有限,这一方式越来越失去了发挥作用的余地。
②增加单位面积上的劳动投入,形成劳动密集型的精耕细作
山于技术停滞,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发挥作用,因而劳动生产率呈下降趋势。
(3)封闭的、自我循环和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在传统农业中,很少有外部生产要素的投入,而所生产的农产品也主要是满足自己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产品剩余很少,农业生产基本处于自我循环状态,形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 何谓土地制度? 它有哪些特点?
【答案】(1)土地制度的含义
土地制度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土地利用中形成的土地关系的总和。
①广义的土地制度包括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土地金融制度、土地税收制度等内容。
②狭义的十地制度仅包括十地所有制度与十地使用制度。
(2)土地制度的特点
①地位的基础性
在社会处于农业阶段的时候,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因而成为最主要的财富形式。土地制度在决定国家财富的占有和分配中仍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②构成的复杂性
土地作为一种财产,其所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及管理等构成一系列复杂的财产关系与产权体系。
③各国(或地区)的差异性
因为土地制度除了受一个国家生产方式与生产力水平的决定性影响外,同时还受土地资源的状况、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形成国与国之间明显的差异性。
5. 推进农业现代化应实施哪些发展战略?
【答案】推进农业现代化应实施的发展战略包括:
(1)工业化战略
工业化影响农业现代化的方式有:
①工业化影响农业生产率的增长,工业部门提供的技术投入是农业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 ②非农业部门的发展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加农业生产者对机械和生物投入的需求;
③工业发展增加非农业部门对劳力的需求;
④下业专业化和分工使下业部门生产的现代农业投入成本不断降低;
⑤工业经济通过提高支持农业研究的能力,扶持农村普通教育和生产技能教育的能力,支持发展更有效的交通和通讯系统的能力。
(2)城市化战略
推进城市化对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①城区对农产品的需求迅速扩大,不增加农场土地面积的情况下扩大生产,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
②城市就业机会增加,一定程度上减少农村人口,为农场规模的扩大和收入的进一步提! 高提供了可能性。
③城市化可以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进而有助十农场的扩张和现代化。
④城市中心为普及教育、增加旅游交往提供了机会,使农村人口更多地接触到新事物、新概念,拓宽了农民的活动面,使他们更容易接受新的变化。
⑤城市市场为农村提供了范围广泛、日益增加的各种工业消费品,刺激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市场化战略
现代工业的大发展为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提供了可能,为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市场化打下了基础。在现代农业阶段,进入农业交换领域的有最终产品及各种农产品、各种中间产品、劳务和消费品以及其他各种农业生产要素,形成了农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共同发展的景象。现代农业赖以运作的市场基础不仅包括了国内市场,而且也包括了国外市场。主要内容包括进口、出口,形成、实行资源配置全球化的现代化大农业。
(4)农业保护战略
农业政策需是以“绿箱”政策为主的农业政策组合。农业政策手段的选择在解决农业公平发展和外部性的同时,必须考虑尽量减少农业保护政策为实现公平目标所引起的效率损失。
(5)可持续发展战略
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经济问题主要靠市场来解决,而社会和环境问题则主要靠政府的政策来解决,但市场和政府的政策不是截然分离,而是需要相互配合,互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