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诗经》的音乐学研究

关键词:《诗经》;“风”;“雅”;“颂”;音乐

  摘要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乐歌总集,在我国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同时也具有以古启今的理论现实意义。《诗经》三百零五篇内容洋洋洒洒,几乎囊括了当时社会生活、经济生产、政治制度、文化娱乐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故梁启超称《诗经》为“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顾颉刚先生也认为在先秦的作品中“只有《诗经》是比较的最完全,而且是最可靠的。”《诗经》以其独特的视角,丰富的内容,深厚的文学性、艺术性,为我们展现了从西周至春秋近五百年的具有中国本民族特色的诗歌、音乐、天文、地理、民俗等的发展历程。因此,《诗经》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国古代各种文化艺术门类的发生源头,中华民族伟大而悠久的华夏文化正是遵循着这一轨迹源远流长、不断丰富发展的。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乐歌总集,从一开始诗三百零五篇均是入乐的作品,“风”、“雅”、“颂”三部分也是按照音调作为标准进行分类的,可见《诗经》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风”、“雅”、“颂”三者本身的含义就与音乐有联系,据考证“风”是“土音”,即当时各地的民歌;“雅”、“颂”都是一种乐器。纵观《诗经》三百零五篇,其中包含了大量的音乐史料,这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风”是各地方的乐调,“国风”就是各国土乐的意思,古人说“秦风”、“魏风”、“郑风”就如同今人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风”中各地不同风格、不同内容、不同表演形式的民歌,为后来中国民歌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十五国风中的陈风,它的巫舞独具特色;秦风中的秦地民歌,是后来陕北信天游及陕西秦腔的老祖宗;汉乐府诗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就是遵循了周代的“采诗”制度;“相和歌”的产生与“风”也有着一定的联系。
其次,“雅”是西周王畿的乐歌,是当时的宴享所使用的音乐,据朱熹说是“会朝之乐”。例如《小雅》中的《鹿鸣》、《鱼丽》、《南陔》等篇是天子、卿大夫普遍用于宴享活动中的礼仪节目。“颂”是当时宗庙祭祀的乐歌,其是周代的雅乐曲目,例如《周颂》中的《清庙》、《雍》等篇,是用于天子亲自主持的郊、庙活动。但周代郊、庙、燕、射之乐,却无统一的名称,在春秋战国期间才开始被称作雅乐或雅颂之声。可见,“雅颂之声”的称谓起于《诗经》的编辑成书,也反映了雅乐活动是以诗乐中的雅、颂为主的实际情况。此外,“雅”、“颂”的作品中记载了大量的乐舞表演,既有祭祀乐舞,也有宴享乐舞,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音乐史料。
最后,通过对《诗经》“风”、“雅”、“颂”中音乐性问题的研究,从歌唱、舞蹈、乐器、曲式等方面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正如《史记·孔子世家》云:“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墨子·公孟篇》云:“儒者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可见,《诗经》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意义重大,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同样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