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请简要谈谈学习理论与人性观的关系。

【答案】学习是影响和决定人类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人们很早就开始研究学习问题,并提出了各种学习理论。但是,早期的学习观点长期附属于哲学,缺乏自身的独立性,因此这些理论往往具有浓厚的哲学思辩色彩,还缺乏足够的科学实验依据。人们对学习的看法常常与其对人性的理解直接相关。

①人性观,通常包括人性的善恶和人性的获得两个方面。在人性的善恶问题上,有人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好的、善良的; 有人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坏的、邪恶的; 也有人主张中性论,认为人的本性既不善也不恶。在人性的获得问题上,有人主张内发论(理性主义者),认为人们的行为是个体对环境事物认识后的主动选择; 有人主张外烁论(经验主义者),认为人们的行为是个体受环境条件支配而被动形成的; 也有人主张互动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样,就出现了性善内发论、性恶内发论、中性内发论、中性外烁论、中性互动论等五种典型的人性观。

②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以上五种典型的人性观分别与学习心理学历史上的自然展开说和人本学习论、官能训练说、理念回忆说和认知学习论、统觉形成说和联结学习论、联结一认知学习论和建构学习论相对应。

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对象:中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中学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义学科。教育心理学旨在如何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内容: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 ③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 影响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教学组织。

(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 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 教学之后的检测和反思。

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3. 桑代克和斯金纳是怎样解释学习现象的? 他们的理论有什么异同?

【答案】(1)对学习现象的解释

①桑代克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把动物和人类的学习过程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尝试一错误一再尝试的过程。桑代克认为,学习的作用就是把这些原本联结或者永久保存,或者消除,或者改变而利导。

②斯金纳认为学习是一个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过程,一个完整的操作性条件作用模式由三个部分组成:辨别刺激——提供行为结果的刺激; 操作行为——有机体的自发反应; 强化刺激——继行为之后出现并与行为相倚的刺激。认为强化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消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2)桑代克和斯金纳理论的异同

桑代克和斯金纳理对学习现象的解释既有一定的相同点,但又存在许多不同之处:

①相同之处

桑代克的试误说和斯金纳的强化说都是学习的联结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②不同之处

a. 提出理论的实验基础不同

桑代克的试误说是用猫走迷笼的实验发现的,而斯金纳的强化说则是在桑代克迷笼的基础上改进的斯金纳箱,以白鼠为研究对象发现的。

b. 对学习的解释不同

桑代克认为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尝试一错误一再尝试的过程。斯金纳认为学习是一个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过程,强化在其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c. 学习遵循的定律

桑代克认为学习遵循练习律、效果律和准备律。斯金纳的理论主要强调正强化、惩罚等的作用。

4.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如何看待学习、学生、教学和教师的? 对于我们的实际教学工作有何启示?

【答案】(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学生、教学和教师的看法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从他们的自然人性论、自我实验论及其“患者中心”出发,在教育实际中倡导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其对学习、学生、教学和教师的看法如下:

①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罗杰斯认为,学生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认知学习和经验学习,其学习方式也主要有两种: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并且认为认知学习和无意义学习、经验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是完全一致的。认知学习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对学生自己是没有个人意义的,它只涉及心智,而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因而与完人无关,是一种无意义学习。经验学习以学生的经验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学习动力,把学习与学生的愿望、兴趣和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经验学习必然是有意义的学习,必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发展。有意义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一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②对学生的看法: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以自然人性论为基础。他们认为,人是自然实体而非社会实体。人性来自自然,自然人性即人的本性。有机体都具有一定内在倾向,即以有助于维持和增强机体的方式来发展自我的潜能; 并强调人的基本需要都是由人的潜在能量决定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扩充成熟的驱力。

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罗杰斯从人本主义的学习观出发,认为凡是可以教给别人的知识都是无用的; 能够影响个体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因此,教学的结果,如果不是毫无意义的,那就可能是有害的。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罗杰斯认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是特定的心理气氛因素。

④对教师的看法:罗杰斯主张废除“教师”这一角色,代之以“学习的促进者”。

(2)对实际教学工作的启示

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突出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了一种以知情协调活动为主线、以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动力的新的教学模式;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学生知识外,更应该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重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②学生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核心,强调人际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③把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师引向学生,把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和行为看作是教学的主体,促进个别化教学运动的发展。

④在采用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时,应避免完全以学生为中心,而否定教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