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陕西科技大学外国语与传播学院953传播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说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是信息环境的主要营造者?
【答案】信息环境是指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是信息环境的主要营造者。后藤和彦认为它“主要是通过非人际关系向社会提示的环境”,也正是为了强调这一点。大众传播在形成信息环境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大众传播通过信息的大量生产、复制和大面积传播,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同类信息传遍整个社会,造成普遍的信息声势。
(2)这种优势,还与它所传达的信息的特性密切相关。大众传播的信息的特性,简言之即公开性、权威性、显著性和直达性。它不同于人们的私下议论,可以公开登堂入室,在社会上流通; 信源是从事信息的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媒介组织或机构,因而比来路不明的流言和小道消息更能得到人们的信赖; 它能够通过各种表现手法突出凸现某类信息,使其成为社会瞩「的焦点; 不仅如此,它又是一种直达性信息,不必通过社会组织或群体的中介而直接抵达受众个人。这些特点使得大众传播在信息环境形成的过程中,拥有其他类型的传播所不可比拟的强大力量。
2. 如何理解创新扩散理论中的“创新”?
【答案】创新是被采用的个人或团体视为全新的方法、实践或客体。这个定义的关键之处在于,创新与否是相对于特定群体而言的,并没有客观的标准。对于某些群体而言是司空见惯的事物或实践,对另一个群体而言可能就是全新的。
一个创新能否被大众接受,取决于几个因素:①相对优势; ②兼容性; ③复杂性; ④可试验性; ⑤可观察性。
换言之,如果一个群体主观感觉一个创新的价值越大,它就越容易被该群体接受。具体而言,一个创新和它所取代的事物相比优势越大,与现存的价值观、潜在接受者过去的经验和需求冲突很小,复杂性不高,可以通过试验进行考察,并且人们可以直接观察结果,那么这个创新就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创新在扩散的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研究者们发现有时使用者还会对创新进行再发明,改变其最初的用途、方法、价值或使用环境。过去人们常常把这种“误用”看做是一种错误,现在人们越来越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待这些行为。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普遍对电子传媒放松管制(deregulation ),请简述其背后的理念和所引发的后果。
【答案】(1)放松管制(deregulation )的含义
放松管制(deregulation )是指减少政府对广播电视业的控制和管理,将广播电视业直接由市场决定。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的公共及非商业传媒业面临着商业广播电视业的巨大冲击,它们在受众、市场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商业传媒以自己灵活、多变、通俗、接近受众的内容吸引了大量的受众,占据了主要市场。在这种形势下,商业化和市场化运作成了广播电视业的标准运作方式。因此,西方不少人提出减少政府对广播电视业的控制和管理,停止政府对公共广播电视的资助,将整个广播电视业完全交由市场调节。
(2)西方国家普遍对电子传媒放松管制(deregulation ),其背后的理念是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也称为报刊的自由卞义理论,产生于17, 18世纪,是在资产阶级革命中同极权主义制度做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其代表人物是弥尔顿、密尔、托马斯·潘恩和托马斯·杰弗逊。其思想根源是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此种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报刊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能够约束自我的自由企业。它主要包括以下原则:
①出版自由是人人都拥有的权利,人们可自由行使此种权利而不必事先取得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
②对政府和官员进行除人身攻击之外的其他形式的批评,属于报刊所拥有的合法权利;
③新闻出版有权拒绝任何第三者所提出的事先检查的要求,其出版内容不受来自任何方面的强制;
④在观点与意见的传播问题上,真理和“谬误”拥有同样的权利。
现代自由主义理论有两个重要原则一一“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前者强调的是报刊的性质,后者则认为报刊能够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中得出最为合理的意见。这两个原则对此种媒介规范理论具有重大意义。
(3)放松管制所引发的后果
①加剧了媒介市场竞争,媒介集团化发展趋势明显。政府的放松管制大大减少了对广播电视与其他产业联合兼并的限制,对一家广播电视公司拥有附属台的限制等。这使得西方广播电视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兼并、集中、整合的现象。
②促进了媒介融合的发展。放松管制加速了媒介市场竞争,各媒体为争夺受众,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各媒体之间也出现了一些整合的趋势。
③放松管制加剧了传媒业的市场分化,大众传播日益明显地向分众传播转变。因为经过长期发展,西方的媒介市场己相当成熟。加上社会日益多元化,受众呈现出加速分化的趋势,即受众的信息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媒介业的竞争加剧,大众传播日益明显地向分众传播转变,即各个媒介既要关注广大受众的普遍需求,更要满足日益细分化的受众的不同需要。受众市场的细分化导致了媒介市场的分众化。
4. 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并指出不足。
【答案】使用与满足理论是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一个有关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的传播理论。传播学家E. 卡茨的《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作。
(1)“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主要内容
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特定需求的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该理论认为,受众面对大众传播并不是被动的,实际上,受众总是主动地选择自己所偏爱和需要的媒介内容和讯息,而且不同的受众还可以通过同一媒介讯息来满足不同的需要,达到不同的目的。因此,不是媒介在操纵人,而是人在使用媒介。而人使用媒介说到底只是为了满足其需要而已。
(2)“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意义
①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
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查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
②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这个视角具有重要意义。
a. 它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这种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这有助于纠正“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
b. 它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
c. 它也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这对过分强调大众传播无力的观点也是一种矫正。
(3)“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局限性
①过分强调个人和心理的因素。该研究过分强调个人的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对社会条件和社会结构因素的作用未能进行充分的考察。
②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社会关系。它脱离传媒内容生产和提供的过程,单纯地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③“使用与满足”研究中受众能动性有限。这些研究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它仅限于指出受众对媒介提供的内容进行“选择接触”的范围内,而没有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5. 简述“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基本要求。
【答案】“社会责任论”是主张有限制的新闻自由、承认政府对新闻业干预和控制的一种新闻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流行于西方国家。“社会责任论”对“自由主义理论”作了重大修正。“社会责任论”认为,自由是伴随着义务的,报刊应对社会承担责仟,并以社会责仟作为报刊业务政策的基础。它对报刊的基本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责任论”台认绝对自由的存在,强调自由是伴随着义务和责任的。它指出:“一个人的言论自由权利必须与别人的个人权利以及主要的社会利益相平衡”,言论自由并不像自由主义理论说的那样,它不是一项绝对的权利。自由必须以责任为前提。因此,报刊在被赋予一定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