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南开大学文学院873现代中国文学之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填空题

1. 1978年4月30日,《文汇报》刊出艾青复出后的第一首短诗______。

【答案】《红旗》

【解析】文革结束后,艾青复出写诗。1978年4月30日,《文汇报》刊出艾青复出后的第一首短诗《红旗》,立即引起全国的关注和反响。

2. 丙崽是______作品中的______人物。

【答案】韩少功; 《爸爸爸》

【解析】《爸爸爸》是韩少功的中篇小说,主人公丙患是个永远长不大,却也死不了的白痴、侏儒。他生活在愚昧、雄凝的环境中,长相丑陋,思维混乱,言语不清,行为猥琐。这是作者把他作为民族文化“劣根性”的象征物来创造的。

3. 在“两个口号”论争中,与“民族革命战争的人众文学”相区别的另一个口号是______。

【答案】国防文学

【解析】1936年左联内部存在“国防文学”(周扬、夏衍、郭沫若提出)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鲁迅、冯雪峰、胡风提出)两个口号的论争。

4. 我国1957年发表《论“文学是人学”》论文的学者是______。

【答案】钱谷融

【解析】钱谷融,原名钱国荣,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长期从事文艺理论和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著有《论“文学是人学”》《文学的魅力》《散淡人生》《雷雨》《人物谈》等,讲授《治学之道》《钱谷融有关著作》等课程。

二、名词解释

5. 朦胧诗潮

【答案】朦胧诗潮是新时期的一个诗歌艺术潮流。1978年出版的民间刊物《今天》,标志着朦胧诗群最初的半公开亮相。朦胧诗潮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朦胧诗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食指、北岛、顾

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潮的代表诗人。

6. 《青春之歌》

【答案】《青春之歌》是作家杨沫创作的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反映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优秀长篇小说。全书以主人公林道静的遭遇为线索,以“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这一动荡时代为背景,以党领导的学生爱国运动为主线,描写了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年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以及他们的觉醒和分化,深刻揭示了那个时代革命知识分子成长的历史道路,从而表现了极其深刻的思想主题:一切追求光明和进步的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前途和国家民族的命运,同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勇敢地投入到时代的革命斗争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的青春。

7. 文革“潜流文学”

【答案】文革“潜流文学”是文革期间作家采用隐蔽的方式进行创作和流通的文学样貌。它是与“文革”文学创作规范相疏离,甚至对立文学。文革“潜流文学”主要有诗歌和小说创作。如“七月”派诗人曾卓、牛汉、绿原等在这一时期的创作,强化了生命意识,超越了他们在40年代的作品中强烈的社会功利意识,而思考在重压之下的生命、死亡与背叛等主题。

8. “女性诗歌”

【答案】“女性诗歌”是女诗人基于女性意识观照下创作的诗歌作品。当代女性诗歌产生于70年代末,繁荣于80年代中后期。主要诗人有林子、汤亚平、伊蕾等,其中舒婷和翟永明最具代表性。女性诗歌的主要特点是: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醇:对女性生命体验的密切关照:黑夜及与黑色相关的意象的大量运用:自白的叙述方式。

三、简答题

9. 简述先锋派小说的特点及代表人物。

【答案】(1)先锋派小说

先锋派小说又称新潮小说,主要是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一批具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青年作家所创作的新潮小说,代表作家有马原、洪峰、残雪、扎西达娃、苏童、格非、北村、孙甘露、余华等,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

(2)先锋派小说的特点

①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

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如马原的《拉萨河女神》和《冈底斯的诱惑》等作品中,“怎么写”的问题远远超过“写什么”,小说的主题模糊暖昧或者根本没有主题,作者在为叙事而叙事。

②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观

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求,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先锋作家们追求新历史主义的创作,如苏童的“枫杨树乡村”系列作品中,以前作品中的那种宏大真实的历史观被消解,使小说得到了可以直接进入人物心灵的途径,原生态地展现历史地表之下的真实的人物生活状态。而马原小说中的那句“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打破了传统的阅读真实观。

③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

文本特征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式,通常使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像余华的很多小说中,人物根本没有自己的名字,用“1, 2, 3”这样的符号来代替; 残雪的《山上的小屋》中凌乱的梦境、嘈杂的现实,文本结构像她所描写的生活本身一样混乱不堪。

总之,先锋小说对小说叙述方式和语言形式的大胆探索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它对后来的小说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但是它将“叙述”和“语言”视为小说写作活动的全部意义显然过于偏颇,内容上的凌空高蹈也是其逐渐衰落的原因。

四、论述题

10.比较20世纪30年代和90年代城市书写。

【答案】城市书写在不同的年代,呈现出不同的文学风貌。20世纪30年代和90年代因城市的发展程度与认识程度不同,所以这两个时期的城市书写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

(1)相同之处:物质化叙事和丧失主体性

①20世纪30年代的城市书写

a. 初期的海派小说过渡性地描写城市

他们能在城市罪恶之中发现美,但初期对城市的认识是肤浅的。他们的笔下出现了新式饭店、赌窟、跑狗场等消费场所,可是现代文明的体验不足,沉醉在物质享乐又感到负罪,心理上是扭曲变态的。他们提出“都市男女”这一主题,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改变叙事切入的角度,尝试心理的、象征的、新鲜大胆的小说用语和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成为这批作家的时尚。

b. 新感觉派小说时期用现代人的眼光书写城市

新感觉派创作的特色就是在快节奏中表现现代大都市的生活,尤其是半殖民地都市的畸形和病态方面。新感觉派是中国都市文学开拓者中重要的一支。新感觉派作家刘呐鸥首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来打量上海,用一种新异现代的形式来表达这个东方大都市中城与人的神韵。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书写

a.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现代化城市迅速崛起,在带来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的同时,又以物质化的形式改变着城市中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