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外国教育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教育文献综述报告一般由哪儿部分组成?
【分析】这道题考查的是教育文献综述报告的组成部分。
【答案】教育文献综述报告是对教育学科某一课题的大量文献进行整理筛选、分析研究和综合提炼而成的一种学术论文,是高度浓缩的文献产品。它反映当前教育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历史现状、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教育文献综述报告一般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1)研究的问题
这一部分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2)文献检索范围与方法
这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哪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3)文献研究的结果和结论
这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说明研究问题的研究近况,己经取得哪些成果以及还有哪些尚待解决的问题等。
(4)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2. 简述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答案】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林哈德与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中。他经过多年的教育实验,开展教育革新实验和教育理论探索,办学成绩斐然,参观者成批而至,其学校成为当时欧洲的“教育圣地”。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有:
(1)教育目的。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目的应是“促进人的一切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和谐发展”。通过教育使人成为有道德、有智慧、有劳动能力与身体健康的人。裴斯泰洛齐的和谐发展教育的内容,包括体育劳动教育、德育和智育三个方面。
(2)教育心理学化。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他把教育提高到科学的水平,将教育科学建立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①要求将教育目的和教育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
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
③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化;
④让儿童成为他自己的教育者。
(3)要素教育。要素教育是裴斯泰洛齐教学理论体系的重心。其基本思想是,教育过程要从一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能接受的“要素”开始,再逐渐转到日益复杂的要素,促进儿童各种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主要有:
①体育。体育的任务是发展儿童身体的力量和技巧。体育中最简单的要素是各关节的运动。关节活动的最基本动作是打击、搬运、拖拉和旋转。
②德育。道德教育是裴斯泰洛齐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他认为,道德教育最简单的要素是儿
童对母亲的爱。儿童道德教育的基础应首先在家庭中奠定。教育儿童要靠说理,而不求助于体罚。
③智育。数目、形状、语言是教学的基本要素,智育借助这三个要素来实现。
(4)建立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
①语言教学。裴斯泰洛齐把语言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即语言教学要从发音教学开始,然后进行单词教学,最后是严格意义上的语言教学。
②关于算术教学。裴斯泰洛齐认为数字1是数目的最简单的要素,而计数是算术能力的要素。
③关于测量教学,也称为形状教学,其目的是发展儿童对事物形状的认识能力。他还将测量教学和图画教学、写字教学联系起来,认识直线、曲线等形状要素也是绘画、写字教学的简单要素。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1774年,裴斯泰洛奇创建“贫儿之家”,他一方面亲自教这里的儿童读、写、算的知识,并施以道德教育,同时让他们学习农耕、纺纱等生产技艺,参加生产劳动,从而在教育史上首次进行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初步实践。
3. 简述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
【答案】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思想品德的系统影响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包括以下几点:
(1)学校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人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学校教育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共性和个别差异性,按国家统一规定的教育目的、计划、措施进行的同时,要认真分析和研究每个教育对象,有的放矢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采取特殊的有效措施,加以个别指导,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和优势,弥补每个学生的短处和不足。
(2)学校教育要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的能动性
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着筛选、过滤和改造的机制作用。一方面,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精神状态、需要、兴趣、目的等倾向性来选择环境和教育对他的影响。当外界环境和教育符合人的需要、兴趣和目的时,人会积极接受这种外来影响,并根据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决定“同化”或者“顺应”,从而导致原有心理结构的变化,实现教育影响预期的结果。否则,他会采取消极的态度,甚至抵制这种教育影响。另一方面,受教育者的积极主动性能够活化并创造新的教育资源。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的建构能力相匹配,只有当教育要求处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内时,才能引起受教育者的建构活动。教育能否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关键是能否激起学生不断建构新知识的欲望。
(3)学校教育要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协调、配合
家庭和学校在儿童教育过程中是天然的合作者,家庭环境及其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直接消长着学校的教育作用。同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整体的社会环境、民族心态、文化传统都可能对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产生影响,如开明的政治制度、良好的社会风尚能强化学校教育的正面影响,消解学校教育中的消极影响; 公民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社会文化的氛围等。
4. 简述杨贤江“全人生的指导”的目标和内容。
【答案】杨贤江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和青年教育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创立中国无产阶级教育理论体系做出过重要贡献。杨贤江的教育研究大量是针对青年问题的,他对青年的理想、修养、健康、求学、择友、社交、婚恋等各方面都给予耐心指导,这种全方位的教育谓之“全人生指导”。
(1)“全人生的指导”的目标:对青年给予全面的关心、教育和引导,使之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健康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2)“全人生的指导”的内容:
①人生观指导:以对人类做出贡献为幸福。指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杨贤江青年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要求将青年的需要、时代的趋势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思考人生的目的,提出通过对人类有所贡献来促进人生幸福的人生目的。
②政治观指导:投身革命,改造社会,欲做专家,先做战士。杨贤江旗帜鲜明地主张青年要干预政治,投身革命。他认为,这是中国社会的出路,也是青年的出路。
③健康生活的指导:具备常识,注重锻炼,有强健的体魄与精神。健康生活就是体育生活。杨贤江认为,有鉴于传统教育的缺陷,健康生活尤显重要,也是青年应有的态度和义务。健康生活是个人生活的资本,倘若健康生活不完全,人将不能有所生产,近乎废物。
④劳动生活指导:以劳动为荣,有工作的知识与技能。劳动生活或称职业生活,是维持生命和促进文明的要素,是幸福的源泉,人人都应持“乐动主义’,快乐地劳动,并以之与生活目的保持一致,轻视劳动就是轻视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