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313历史学专业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部落联盟

【答案】部落联盟是原始社会后期形成的部落联合组织,多由有血缘关系的或相毗邻的、利害一致的部落组合而成,起源于同一祖先的若干氏族从同一氏族中分离出来散布在不同的部落中,这些部落便自然成为组成部落联盟的基础。此外,使用彼此尚能相互了解的语言或方言以及领土的接壤,也是组成部落联盟的重要条件。部落联盟的主要职能是共同从事军事行动,如袭击敌对部落或对付外来侵略者时采取一致行动,联盟制度是氏族一部落制的扩大,它密切了各部落间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并为国家和部族或民族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2. 刘晏理财

【答案】刘晏理财是指唐肃宗、代宗之时刘晏采取的财政改革措施。上元元年,刘晏出任盐铁使,先后掌管全国财政近20年,对财政制度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它的一个鲜明宗旨是:“其理财以爱民为先”,始终寓“廉”于理财治政之中,充分体现了廉政之道。其主要内容如下:①改革第五琦的榷盐法,由政府在产地统购食盐,以榷价批发给商人; ②整顿槽运,改陆运为水运,以雇佣劳动替代强迫劳役; ③实行常平法,稳定各地物价。其虽然增加了唐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唐政府的财政危机。

3. 黄道婆

【答案】黄道婆是元代女纺织技术家。元代,棉纺织业作为新兴行业,大有发展。黄道婆为江南棉织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黄道婆将从崖州黎族妇女那里学来的先进棉纺技术与内地原有的纺织技艺结合起来,并进行发明创新,如创制乳棉籽的搅车、三锭脚踏纺车、弹棉椎弓;在染织方面,还能错纱、配色、织出各种美丽图案,适应和推动了当时棉纺织业的发展。

4. 孟子

【答案】孟子名轲,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人,著名的思想家,著有《孟子》一书。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川答曾受业十子思的门人。他将孔子的学说继承并发展,其核心思想是“仁”、“义”。他主张行“仁政”,主张“保民”,反对诸侯混战,反对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对当时各国的政治和战争多有所抨击。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哲学基础。因此他也是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政治上他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主思想,这是奴隶社会崩溃、庶民地位提高的反映。

5. 中朝

【答案】中朝又称内朝是指汉武帝设立的中央决策机构。其目的是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加强皇权。具体措施是汉武帝从亲信侍从近臣、贤良文学中选拔一批人才,授予侍中、给事中、常侍等头衔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逐渐形成中朝。其在宫内办公,以尚书令为首。而外朝由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在宫外办公,成为执行机关。中朝的实行使中央官制制度化,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6. 区种法

【答案】区种法又称区田法,是指西汉汜胜之在关中地区总结和推广的耕作方法,是汉代我国耕作法的另一重要成就。成帝时,汜胜之总结出一种新的耕作方法,即区种法。这是一种园艺式的耕作技术,其措施是把土地划成许多小区,集中使用水肥,精耕细作,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此方法的出现表明西汉农业技术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7. 蔡侯纸

【答案】蔡侯纸是指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技术后生产的纸张。两汉之际,人们开始用麻等植物纤维造纸。到东汉和帝时,宦官蔡伦进一步改进造纸术,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品的经验的基础上,用书皮、麻头、破布、渔网之类低成本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价格低廉且宜于书写。自此纸的使用逐渐推广,世称“蔡侯纸”。到东晋末,纸的使用已完全普及,并逐步传至周边各国。由于其被列为四大发明之一,故在世界范围内为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

8. 青铜时代

【答案】青铜时代又称青铜器时代、青铜文明,是以青铜制造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武器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青铜是红铜与锡或铅的合金,因为颜色青灰,故名青铜。青铜文化最早出现在伊朗南部、土耳其和美索不达米亚一带,欧洲、埃及、印度等稍后,美洲较晚。中国的青铜时代则从公元前21世纪起到前5世纪结束。青铜器的普遍使用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条件逐渐丰富,对提高社会生产力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9. 王圻《续文献通考》

【答案】王圻《续文献通考》是明代他所作的《文献通考》的续编。王圻是嘉靖年间进士,官至御史、陕西布政司参议,后辞官归里,专事著述。他收集史书、文集、奏疏、史评等,并加以考证成书,是对《文献通考》的重要补充。该书成书于1586年,共二百五十四卷,记事上起南宋嘉定年间,下至明万历初年,体例仿通考。与《文献通考》相比,增加了节义、书院、氏族、六书、道统、方外等六考,田赋考中增加了黄河、太湖、三江和河渠四个子目;国用考中增加了海运;学校考中增加了书院、义学。乾隆年间官修的《续文献通考》多取材于该书。

10.郑国渠

【答案】郑国渠是指战国时期秦在关中开凿的水利工程。秦国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并由

他主持在关中渭水以北兴修大型灌溉渠。其西引径水东注洛水,长达300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郑国渠的修建使关中成为沃野,为秦进行统一中国的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其也是迄今为止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

二、简答题

11.简述秦汉三公九卿制度和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具体情形及其发展原因。

【答案】(1)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度

秦朝建立后,总结了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建立了一套适应于封建大一统国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度,秦朝灭亡后,汉承秦制,在中央机构上继承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并进一步进行了完善。

①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 从秦开始,丞相正式成为官职,为中央政府中皇帝之下的最高长官; 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 御史大夫,为巫相的助手,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是皇帝的耳目。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便于皇权集中。

三公之下的九卿的职责为:廷尉,掌司法; 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税收; 奉常,掌宗庙祭祀礼仪; 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 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 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 卫尉,掌管宫廷警卫; 太仆,掌宫廷车马; 宗正,掌皇帝宗族事务。但无论三公,还是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一律小得世袭。

②汉武帝时改革了中央官制,把中央官员分为外朝官、内朝官。外朝官有丞相及丞相之下的各六百石官。而内朝官,或称中朝官,包括大司马和左、右、前、后将军,尚书,以及侍中、散骑、诸吏、诸郎、博士等。所谓内朝官或中朝官就是由皇帝直接差遣,而不专任行政职务的,与行政性质的正规官称的外朝官相对而言的。汉武帝的官制改革将一部分丞相权力收入皇帝手中,达到了抑制相权加强皇权的目的。

③东汉光武帝时期,在中央设有尚书台,成为东汉时期国家实际的决策机构,虽然设有三公,但三公已经被架空,只有议事权,而没有实际权力,且往往因为小事而被罢免。

(2)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从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中央最高的政府机构。

①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其中中书省在隋朝时称为内史省,主要负责定旨出命,中书省长官称为中书令,共两人; 门下省掌管封驳审议,认为不合格的政令可以驳回,长官称为侍中,共两人; 尚书省是最高的执行机构,长官称为尚书令,但不常设,尚书令下设副长官左、右仆射两人。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长官称为尚书,六部分理各种征政事务,每部又领四司,计24司。

②为了控制相权,皇帝逐渐使用一些资历较轻的官员参与朝政,实际行使宰相的权力,但是由于没有宰相崇高的体制,所以便于控制。渐渐的,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以及左右仆射这些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