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825社会学研究方法与社会统计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基本概念
1. 理论
【答案】理论是指以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被挑选出来的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在相关的命题。
理论具有三方面特征:
(1)理论源于经验;
(2)理论是一种抽象的、系统的认识;
(3)理论的目标是对经验现实做出解释。
社会研究中的理论通常是指“一组具有逻辑关系的假设或命题”。这些假设或命题可能属于同一层次,也可能属于不同的层次。大多数的理论,往往具有两层以上的假设或命题。较低层次的假设或命题可以由较高层次的假设或命题演绎或推论而来,而这种推论所依据的则是逻辑法则。
2. 变量
【答案】所谓变量,就是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不同的子范畴、不同的属性,或不同的亚概念)的概念。根据变量取值的性质不同,我们可以把变量分为类别变量、顺序变量、问距变量和比率变量四种类型。根据变量相互之间的关系,我们又可以把变量分为自变量、因变量以及中介变量。
3. 文献回顾
【答案】文献回顾也称为文献考察或文献评论,指的是对到目前为止的、与某一研究问题相关的各种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或者说,就是一个系统地识别、寻找、考察和总结那些与我们的研究有关的文献的过程。文献回顾是社会研究过程中前期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尽管它对于研究的各个部分都将提供有益的信息,但它特别与研究课题的选择密切相关。
4. 定距测量
【答案】定距测量又称等距测量或区间测量。它不仅能够将社会现象或事物区分为不同的类别、不同的等级,而且可以确定它们相互之间不同等级的间隔距离和数量差别。定距测量的结果相互之间可以进行加减运算。需要注意的是,定距测量的值虽然可以为0,但这个0却不具备数学中所熟悉的“0”的含义。
5. 选择式编码
【答案】选择式编码是在浏览资料和进行开放式或轴心式编码工作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查找
那些说明主题的个案,并对资料进行比较和对照。研究者在发展出某些概念,并开始围绕几个核心概念或观点来组织他们的总体分析时着手进行这种工作。
在选择式编码过程中,主要的主题或概念始终指引着研究者的研究。选择式编码也可以说是在主题中找到一个可以统领其他一些相关主题的核心主题,将所有的研究结果统一在这个核心主题的范围之内。这种选择式编码的方法比较适合建命“扎根理论”
6. 户内抽样
【答案】户内抽样,即从所抽中的每户家庭中抽取一个成年人,以构成访谈对象的样本。户内抽样可以采取两种方法:Kish 选择法和生日法。
7. 折半信度
【答案】将研究对象在一次测量中所得的结果,按测量项目的单双号分为两组,计算这两组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这种相关系数就叫做折半信度。折半信度与复本信度的情况类似,它要求前后两个部分的项目的确是在测量同一个事物或概念。一旦二者所测量的并不是同一个事物或概念,那么,研究者就无法用它来评价测量的信度了。
8. 现存统计资料分析
【答案】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是指利用现存的统计资料作为研究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
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的主要步骤如下:
(1)选择合适的资料,要从各种调查统计部门所编制的现存统计资料中,选择最适合研究者的研究问题、最有代表性和最有说服力的资料。
(2)比较与分析资料,对各种统计数据进行多种角度、多种层次的比较,特别是比较那些基于较小的单位的合计资料中的信息。在现有统计资料本身的结构中去比较,在不同的比较中去发现、发掘和利用,特别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利用。
(3)说明资料来源,研究者必须对所用资料的各种注释、总体基础以及测量指标的确切类型等都有明确的认识,一定要准确地记下资料的来源和出处。
二、论述题
9. 如何理解社会研究中的“解释”和“阐释”?
【答案】(1)解释,又称让释,是一个解释和了解文本的技术。它被描述作为诊释理论并根据文本本身来了解文本。
,就是解答困惑、释疑。自然科学对(2)研究的目的是对研究对象作出解释。所谓“解释”
现象的解释方式通常是客观分析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以及导致现象运动或变化的影响因素,说明现象之间普遍的因果联系。
(3)对于社会现象有两种不同的认识方式,第一种是通过外部观察来客观分析与解释事物之间的关系,第二种是通过对行为者或历史事件的主观意义的理解来揭示事物表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前者称为自然科学的客观解释,后者称为人文学科的主观理解。
(4)对社会现象的解释必须要考虑到人的动机、感情等内在因素。韦伯根据社会现象的这一特点提出了投入理解的方法,即研究者站到被研究者的立场,设身处地地理解行为者的内在动机,主观地判断影响社会行为的内在原因。
(5)人的特殊性会使影响因素更为复杂、会增加观察和测量的难度,但这并不影响社会研究的程序。也就是说,在对客观变量进行因果分析时不可避免地要引入主观变量,以便做出更确切的说明,而这些主观变量的提出和观测要依靠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主观理解。
(6)社会研究的解释方式并不与自然科学的程序完全一样,尤其是在定性研究方面,其“解释”的方式相当凌乱,且缺乏逻辑统一性。只是在统计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中才形成了一套较系统的解释方式。
(7)解释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说明社会现象的原因、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或后果、探寻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从而解释现象为什么会产生,为什么会变化。解释性研究主要运用假设检验逻辑,它在研究之前需要建立理论框架(理论假设)并提出一些明确的研究假设,然后将这些假设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因果模型。建立模型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①列出现象的原因或结果;
②详析两变量间的关系:
③深入分析变量间的作用机制。
(8)社会科学的最终目的是对现象作出普遍的因果解释和科学预测,所以在理论检验研究或专题研究中多选择解释性研究的设计但一项研究也可同时包含多种目的,它可能是首先探索某一现象然后进行描述,最后作出解释。
10.论述定量研究方法与定性研究方法存在的主要差异有哪些?
【答案】(1)定量研究侧重于且较多地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 而定性研究则侧重于和依赖于对事物的含义、特征、隐喻、象征的描述和理解。
(2)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方式在发展上是不平衡的。相比之下,定量研究的方法发展十分迅速,进展也很大; 而定性研究方式由于其来自与定量研究方式所不同的哲学传统和所具有的不同假定,因而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3)从认识论角度看,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存在着根本的区别一一它们基于不同的范式。定性研究从最纯粹的意义上说,从属于人文主义的自然范式; 与此不同的是,定量研究则来源于实证主义,它在范式上更接近于科学的范式。
(4)从研究的逻辑过程看,定性研究基于描述性分析,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归纳的过程,即从特殊情景中归纳出一般的结论; 而定量研究则与演绎的过程更为接近,即它从一般的原理推广到特殊的情景中去。
(5)定量研究者往往强调客观事实、强调现象之间的相关、强调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 而定性研究者则更加注重现象与背景之间的关系、更加注重现象的变化过程、注重现象和行为对于行为主体所具有的意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