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3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答案】肩负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重任的大学生,应当把实现理想的道路建立在脚踏实地的奋斗上,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1)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
理想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①理想和现实存在着对立的一面。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假如理想与现实完全等同,那么理想的存在就没有意义。
②理想与现实又是统一的。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不能脱离现实而幻想未来。理想之树深深扎根于现实的沃十之中,理想是在对现实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一方面,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现实必定要转化为理想。另一方面,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既包含着现实中必然发展的因素,又包含着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成为未来的现实。脱离现实而谈理想,理想就会成为空想。
(2)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大学生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要学习和掌握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更加坚定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
为理想而献身,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理想的实现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只有勇于献身、不畏艰苦的人才有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大学生应该树立起为国家和民族的社会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和毅力,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3)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理想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转变为现实。在通向理想的道路上,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理想是不会自动转化为现实的。
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大学生要把敢于吃苦、勇于奋斗的精神落实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在学习上,刻苦钻研、不畏艰难,孜孜不倦地学习理论和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和专业知识水平; 在生活上,提倡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抵制和反对铺张奢华的思想和生活作风; 在工作上,奋发图强,不怕困难,不避艰险,努力完成各项任务。践行艰苦奋斗精神,是大学生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2. 道德和法律对婚姻家庭关系调整的特点与作用是什么?
【答案】道德和法律对婚姻家庭关系调整的特点和作用是:
(1)家庭美德在维系和谐美满的婚姻家庭关系中具有十分重要而独特的功能。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是: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2)婚姻家庭关系不仅需要道德规范来维系,也需要法律来调整。婚姻家庭法是调整婚姻和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婚姻自由; 一夫一妻制; 男女平等; 保护妇女、老人和儿童的合法权益; 实行计划生育; 夫妻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敬老爱幼、互相帮助。
(3)道德和法律是社会生活的两种重要的调节手段,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保护着婚姻家庭这个人生港湾。树立家庭美德,遵循婚姻法律规定,是生活对人们提出的客观要求。同学们走进大学,离开了养育自己的父母,开始了独立的生活,也有了对未来的憧憬,应该在成长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对婚姻和家庭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3.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表现在哪些方面? 继承和弘扬这些优良道德传统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1)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主要有:
①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在中国传统道德的发展演化中,公私之辩始终是一条主线。“公义胜私欲”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 ②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一向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夕,强调要“推己及人”,关爱他人。
③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谦敬礼让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在中国传统道德中,谦敬既是个人自身修养的美德,也是为人处世的道德要求。
④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悟守诚信。诚信之德在于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讲究信用,遵守诺
⑤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中国传统道德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人有道德,因而,人们除了有物质需要外,还有精神需要,而一切精神需要中最高尚的需要就是道德需要。
⑥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⑦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要内容还有廉洁自律、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以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奋发图强等。
(2)继承和弘扬这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重要意义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人格完善的重要条件。人总是在一定的道德环境之中成长的。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不是沉重的负担,而像是一块永不会磨蚀的“胎记”,是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优良道德传统的熏陶和润泽,会不断地将道德内化为个人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准则,成为个人人格完善的重要推进力量。
4. 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应当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
【答案】(1)社会公德的含义
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
(2)大学生增强自身公德意识的途径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质,对宣传、维护社会公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公德与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大学生要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①提高知识。社会公德要求的文明范畴是最基础的文明行为,如果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连这些基础的文明行为都做小到,那将是教育的悲哀。
②大学生要注重自己的养成教育。公德不仅仅只是唤醒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更重要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加强管理,包括公德行为方式的选择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③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参与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了解社会、扩展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强社会责任感有极大的帮助。大学生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的实践活动由很多具体方式,既可以参加社会公德的宣传活动普及社会公德规范、传播文明新风,也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服务社会、回报社会; 还可以参加学校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德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可以从实践中体会到什么是符合社会公德的言行,什么是不符合社会公德的言行,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
④大学生要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确立,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健康审美趣味的提升,无不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影响。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将对大学生公德意识的提升有促进作用。
5. 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效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答案】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有效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与资源问题应做到:
(1)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在漫长的物种进化过程中,人从自然界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之无愧的万物之灵。但无论人如何进化,都改变不了这样的事实:人来源于自然界又依存于自然界,人永远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是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条件的,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本身。
(2)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人是有意识、有意志、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人并不是消极地依赖自然界生活,而是根据自身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自然,人类本身也在对自然的改造活动中不断发展自己。人对自然的改造也有两面性,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另一方面也存在掠夺自然资源。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促进发展的同时保护好自然环境,是人类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