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采访学新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显性采访
【答案】显性采访是指记者为完成一定的采访任务而亮明自己的身份和意图的一种采访方式。亮明身份,文字记者通常靠所在单位的介绍信或记者证; 广播电视记者除介绍信或记者证外,还有自己的一套办法,例如中央电视台的记者,采访用的话筒就注明“CCTV" 。这样做,既表明记者的身份,又防止假冒记者招摇撞骗。显性采访是记者采访的主要方式,在通常情况下都运用这种方式。
2. 新闻线索
【答案】新闻线索又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已经或者将要发生的新闻事实所发出的信号。是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信息,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是新闻采访的方向。新闻线索不等于新闻事实,是记者发掘题材的一种凭据。它比较简略,要素不全,没有事物的全貌和全部过程,常常只是一个片段或概况。
3. “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答案】“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是记者在采访工作中,需要遵循的一条正确的采访路线。深入实际,是指深入客观实际,深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以及围绕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进行的工作实际。深入群众,是指深入人民群众,特别是深入人民群众的主体一一广大的工人、农民、士兵和知识分子。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采访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即群众路线在记者采访中的具体体现。这条采访路线,是由我们的新闻报道要反映和指导客观实际决定的,是我们的新闻报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需要。它的思想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4. 新人物
【答案】新人物是一个内容较广的概念,凡具有新思想、新道德、新风格、新创造、新事迹的人物,都可以称作新人物。先进人物和新人物不是同一个概念,但先进人物一般都具有新思想、新道德、新风格、新创造、新事迹等几种特征,所以理应属于新人物之列。不仅属于新人物之列,而且可以这么说,先进人物是新人物的突出代表。
5. 驻外记者
【答案】驻外记者是指受编辑部派遣,常驻国外采访的记者。驻外记者负责对所驻国家或地
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新闻进行采访和报道,以促进国际向信息交流和沟通,满足广大群众了解天下大事的需求。驻外记者还要承担对外宣传的任务,即通过自己的社会交往和报道工作,对外宣传本国的形象和成就。驻外记者的工作就是了解别人、宣传自己、增进友谊。
6. 《红色中华》
【答案】《红色中华》1931年12月11日创刊于江西瑞金,最初是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机关报,后来改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联合机关报。该报在一般情况下也只有几个人; "1933年与1934年,是《红色中华》工作兴旺时期,人员多时小过10余人,除了编委会5人之外,管通讯来稿的1人,校对1人,发行1人,文书1人,以及几个机关行政人员。当时没有专职的记者,报上刊出的‘记者’实际上就是编委会的成员”。
7. 特约记者
【答案】特约记者是指新闻单位为某项重要的采写任务约请外单位的同志来完成而给予的称号。特约记者采写的稿件一般比较重要,且有特色。由于特约记者在该新闻单位里没有编制,所以不领取该新闻单位的工资(稿费除外),他们通常还在原单位领工资。
8. 客观报道
【答案】客观报道是一种形成于19世纪50年代的新闻报道方式,要求在写作中尊重客观实际,要经过充分调查研究来如实反映真相。也指新闻写作寓褒贬于叙述事实之中,用客观的形式表达意见。我国新闻研究界经常用恩格斯的话解释这一报道方式,即“完全立足于事实,只引用事实和直接以事实为根据的判断,由这样的判断进一步得出的结论本身仍然是明显的事实。”
9. 政治观点
【答案】政治观点,即在新闻宣传中要坚持正确的政治观点。所谓正确的政治观点,是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观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观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观点。坚持正确的政治观点,要体现在各种具体问题上。在处理政治与经济、政治与文化、政治与军事等各种关系时,既要反对脱离政治的倾向,又要防止空喊政治口号、用政治代替一切的倾向。
10.旁观性观察
【答案】旁观性观察,又称非参加性公开观察,是指记者亮明身份,直接在现场进行目击采访,从观察者的角度来审视现场情景和事件的发展。这是最经常、最普遍采用的方式。在这种观察中,记者一般不参与现场活动,也不介入争端,只是用眼睛像摄像机那样,机灵而客观地“摄取”现场的各种情景。
11.采访路线
【答案】新闻采访路线,是我国记者在新闻采访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我国记者应遵循的采访路线包括认识路线和工作路线两方面:①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就是要求新闻采访活动必须从实际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是地认识和把握事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在新闻采访活动中的贯彻,是我国记者及其采访活动坚持党性原则的要求,也是记者及其所从事的新闻采访活动尊重新闻传播规律,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的具体体现。②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各级党委,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工作路线。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和新闻工作的任务,确定了我国记者采访活动的工作路线是: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各级党委,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这是我国记者区别于西方记者的一个根本标志,也是搞好新闻采访工作的一个重要保证。
12.新闻职业道德
【答案】新闻职业道德,又称新闻伦理或新闻道德,是指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和处理新闻机构内外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或者说,是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通过新闻职业特点的体现。一般以“记者守则”、“新闻道德规约”、“记者信条”等形式规定新闻从业人员应有的品格、思想与作风,以调整和处理新闻机构内外的各种复杂关系。其内容大致有:社会责任、指导思想、品德修养、立场态度、工作作风、社会公德等,包括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责任四个基本方面。
13.带主观框框调查
【答案】带主观框框调查,是指“背鞋找脚”、“按图索骥”式的调查。这种调查,用事前想好的框框去套实际,合则取,不合则舍,结论不是产生在调查研究的末尾,而是在它的先头。这种调查,和有意弄虚作假在性质上虽有所不同,但它是主观主义作风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调查研究的大忌。这种主观主义的求证方法,在有些人看来很省事,其实很有害,因为它不是从事物的总和中去把握事物的本质,弄清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结果必然得出歪曲事物本质的结论。同时带主观框框调查,还容易导致这样的后果:“两耳不闻题外事,一心只想塞框框”,看不到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题目会越来越少,思想会越来越狭窄,报道会越来越简单化。如此发展下去,记者会变得懒惰起来,在采访中不动脑筋思考,不愿付出艰苦的劳动。
14.专业记者
【答案】专业记者是指专门采访报道某一领域的记者,一般是以两种形式出现的,一种是专门的记者,一种是编采合一的记者。新闻单位之所以设这样那样的专业记者,一是为了使各个领域的采访报道都有专人负责,二是有利于记者积累和掌握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培养记者成为报道某一领域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