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太原理工大学软件学院834数据结构和操作系统之数据结构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选择题

1. —

组记录的关键码为

准得到的一次划分结果为( )。

【答案】C

【解析】快速排序是将待排记录分割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的关键字均比另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小。

第一次比较:46比84小,不交换; 第二次比较:40比46小,交换,此时为第三次比较:46比79小,交换,此时为第四次比较:38比46小,交换,此时为第五次比较:56比46大,交换,此时为一次划分结束。

2. 静态链表中指针表示的是( )。

A. 下一元素的地址 B. 内存储器的地址 C. 下一元素在数组中的位置 D. 左链或右链指向的元素的地址 【答案】C

【解析】静态链表的一般结构为:

这种结构是预先分配一个较大的空间,类似于一次申请一个较大的数组,但是元素的增删操作都不会移动元素,只需要移动next 成员就行。因此,静态链表中的指针实际上表示的就是下一个元素在数组中的位置。

3. 以太网交换机进行转发决策时使用的PDU 地址是( )。

A. 目的物理地址 B. 目的IP 地址 C. 源物理地址 D. 源IP 地址 【答案】A

第 2 页,共 69 页

则利用快速排序的方法,以第一个记录为基

【解析】交换机会监测发送到每个端口的数据帧,通过数据帧中的有关信息(源结点的MAC 地址、目的结点的MAC 地址), 就会得到与每个端口所连接结点的MAC 地址, 并在交换机的内部建立一个“端口-MAC 地址”映射表。建立映射表后,当某个端口接收到数据帧后,交换机会读取出该帧中的目的结点的MAC 地址,并通过“端口-MAC 地址”的对应关系,迅速将数据帧转发到相应的端口,注意这里的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因此关于IP 地址的选项是不对的,因此答案为A 。

4. 假定编译器规定int 和short 类型长度分别为32位和16位,执行下列C

语言语句

得到y 的机器数为( )。

【答案】B 。

【解析】X 和y 均为无符号数,其中X 为16位,y 为32位,将16位无符号数转化成32位 无符号数,前面要补零。因为所以

5. 在OSI 参考模型中,自下而上第一个提供端到端服务的层次是( )。

A. 数据链路层 B. 传输层 C. 会话层 D. 应用层 【答案】B

【解析】题目中指明了这一层能够实现端到端传输,也就是端系统到端系统的传输,数据链路层主要负责传输路径上相邻结点间的数据交付,这些结点包括了交换机和路由器等数据通信设备,这些设备不能被称为端系统,因此数据链路层不满足题意。题目中指明了这一层能够实现传输,会话层只是在两个应用进程之间建立会话而已,应用层只是提供应用进程之间通信的规范,都不涉及传输。所以本题答案应该是B 项。在OSI 模型中网络层提供的是主机到主机的通信服务。

6. 已知一棵完全二叉树的第6层(设根为第1层)有8个叶结点,则该完全二叉树的结点个数最多是( )。

A.39 B.52 C.111 D.119

【答案】C

【解析】完全二叉树的一个特点是:叶子结点只能出现在最下层和次下层。题目中没有说明完全二叉树的高度,首先由完全二叉树的特点确定题目中树的高度。根据题意,一棵完全二叉树的第6层(设根为第1层)有8个叶结点,可知此二叉树的高度是6或7。题目中求二叉树的结

第 3 页,共 69 页

点数最多的情况,因此此完全二叉树的高度为7。由于高度为7的完全二叉树的前6层是一棵满二叉树,根据二叉树的性质2可知,高度为6的满二叉树的结点数是-1=63。又根据二叉树的性质1可知,题目中二叉树的第6层结点数是

=32个结点,已知有8个叶子结点,那么其余32-8=24

个结点均为分支结点,这些结点在第7层上最多有48个子结点(即叶子结点)。所以此二叉树的结点数最多可达-1+(-8)×2=lll。

7. —个进程的读磁区操作完成后,操作系统针对该进程必做的是( )

A. 修改进程状态为就绪态 B. 降低进程优先级 C. 进程分配用户内存空间 D. 增加进程的时间片大小 【答案】A

【解析】进程等待的操作完成便会从等待状态转移到就绪状态。

8. 以下与数据的存储结构无关的术语是( )。

A. 循环队列 B. 链表 C. 哈希表 D. 栈 【答案】D

【解析】循环队列体现线性表是以顺序存储。用散列法存储的线性表称散列表。链表说明线性表是以链式结构存储的。栈不能体现出是顺序还是链式存储结构。

9. 对关键码序列28,16,32,12,60,2,5,72快速排序,从小到大一次划分结果为( )

【答案】B

【解析】快速排序是将待排记录分割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的关键字均比另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小。

第一次比较:28比72小,不交换; 第二次比较:28比5大,交换,此时为第三次比较:16比28小,不交换; 第四次比较:32比28大,交换,此时为第五次比较:28比2大,交换,此时为第六次比较:28比12大,不交换; 第七次比较:28比60小,交换,此时为一次划分结束。

第 4 页,共 6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