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南昌大学人文学院620新闻传播史论(2)之外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万国公报(上海)
【答案】《万国公报》是指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销量最大、影响最大的一份由传教士创办的一份中文报刊。其前身是1868年于上海出版的《中国教会新报》,由林乐知创办、主编,主要撰稿人有李提摩太等。1874年9月5日,该报改为此名,仍为周刊,读者对象由基督教徒扩大为社会各界人士,内容也变得宗教宣传淡化,时事色彩强烈,全录《京报》并报道全国新闻,并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西方科技知识。
2. 《晨报》
【答案】《晨报》是19世纪下半叶巴黎最有影响的四大廉价日报之一,1883年由美国人创办,几度易主,但仍保持着美国廉价报纸的风格。文字通俗、标题字体较大,常用多栏大标题,版面活泼。还经常仿效普利策和赫斯特发起某项社会运动。在创刊号上宣称自己是一家没有政治背景和经济后台的独立报纸。对各届政府的政策都作过批判,但实际上却不断接受本国政党、政府,甚至外国政府的贿赂。
3. 《邮便报知新闻》
【答案】《邮便报知新闻》是在日本首任邮政长官前岛密的支持下于1872年7月创刊。该报以当时遍布全国的邮政办事人员为读者对象和义务通讯员,通过邮政系统获取信息,这种便利条件使该报在新闻报道的丰富性方面大大超过其他报纸。1886年,该报在日本最先走向商业化经营之路,仿照欧美模式,对报纸内容、版面、组织机构乃至经营方式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报纸销数大增。18%年,改名《报知新闻》。1903年,该报在全国各地设立报纸销售店,专售《报知新闻》,其后各报纷纷仿效。1907年,该报发行量达到30万份,居全国首位。
4. 《社会民主党人报》(1879年)
【答案】《社会民主党人报》是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央机关报,被誉为德国党的旗帜,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直接参与和支持下,于1879年9月28日创刊。这是一份周报,先在瑞士苏黎世出版,1888年10月迁至伦敦出版,1890年9月27日停刊,共出版12年。《非常法》施行期间,该报通过“红色战地邮局”秘密运回国内,在德国各地广为传阅,发行1.1万份,成为德国党曾经拥有过的最好的报纸。
5. 《鸭鸣报》
【答案】《鸭鸣报》是法国重要的政治性杂志,同时也是最具法国特色的杂志。1916年由莫里斯·马雷夏尔创办。马雷夏尔信奉无政府主义,为此刊起的名字,意味着它是一份敢讲大实话的刊物。该刊以讽刺性著称,并有巨大的影响力。它以独立经营的办报方针、辛辣的讽刺、诙谐调侃的语气、揭露丑闻的勇气、报道时事的严肃态度以及旗帜鲜明的立场,赢得了广泛读者的信赖,享有很高的政治声望。
6. 互联网
【答案】目前比较合理的界说是:互联网是一个数字化信息平台,代表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即网广播。它在意义上更接近环境说,但仍旧在传播学的范畴之内。虽然这种定义现在还不是定论,但其所展现的特点却是眼下人们可以观察到的。而因为大众传媒在当代社会信息系统中占有统治地位,互联网对三大媒体而言更具有革命意义。
7. “联环同盟”协定
【答案】欧洲的哈瓦斯、沃尔夫、路透三大通讯社为了确认既定事实和各自的垄断范围,1870年1月17日签订了“联环同盟”协定。协定以欧洲三大通讯社为主,美国的纽约联合新闻社虽然也参加了,但不能插足美国以外的地区,所以通常称之为“三社四边协定”。协定确定了各社采访和发布新闻的范围,并规定互相交换所采集到的新闻。
8. 《新生活报》
【答案】《新生活报》是布尔什维克党的第一份合法日报,1905年11月2日在彼得堡出版。同年11月20日列宁从国外返回俄国,亲自编辑《新生活报》以配合党的中心任务一一准备武装起义,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活动。资产阶级政治家恐惧和仇视该报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旗帜鲜明的战斗风格,抛出报纸应当“无党性”的言论。对此,列宁在《新生活报》第12期上发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鲜明地提出了党的出版物的党性原则。《新生活报》的革命宣传,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发行8万多份,成为俄国无产阶级政党最大的讲坛。报纸共出27期。其中有巧期被没收和焚毁,第27期因刊登工人代表苏维埃的宣言而被查封。
9. 社交网络
【答案】社交网络也称关系网络。社会学中,社会网络指的是社会行动者及其间关系的集合,换言之,一个社会网络是多个节点(社会行动者)和各节点之间的连线(行动者之间关系)组成的集合。通俗地讲,个体的社会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的人际关系网络,是与他有各种交往、互动关系的其他个体和他自身构成的一个集合。社会网络影响人们在互联网上信息获取的广度和深度,以及社会交往的质量,微博发生作用的机制,即嵌套性,就是基于节点(个人)的社会网络的链接。
10.中东通讯社
【答案】中东通讯社是埃及共和国惟一的官方通讯社,外文简称MENA ,简称中东社,是中东和阿拉伯地区成立最早的通讯社,总社在开罗。1956年由埃及两大日报和两大出版社筹资成立,1960年收归国有。1980年由埃及协商委员会遴选该社董事会主席和两名主编。国内有26个分社。国外有15个分社和记者站,大多集中在中东和北非各国。每天用阿拉伯、英、法3种文字发稿。着重报道埃及、中东、非洲和不结盟国家的事务,是阿拉伯和非洲地区最大的通讯社。设有图片部和电视新闻部,向国内外提供或交换图片和电视新闻。还为中东和非洲国家的通讯社培训人员。
11.《华盛顿邮报》
【答案】《华盛顿邮报》美国首都的主要报纸。1877年12月6日由赫金斯创办。1933年,迈耶提出了著名的办报原则:报纸的第一使命是说明真相,说明经过调查证实的全部真相。1946年先后购买了《华盛顿时代先驱报》、《新闻周刊》和几家电视台,成为新型传播集团。1971年,继《纽约时报》后揭露美国在越战中有关秘密情报,声名大振。1972年,报道“水门事件”,迫使总统尼克松辞职,并获得1973年普利策公共服务奖,享誉世界。1983年出全国版。该报是美国唯一可以在某些领域与《纽约时报》一争高低的报纸。该报的消息翔实,注重国会新闻和政府活动,国际新闻来源广,重大国际问题分析较有见地,文章犀利,并且有较高质量的漫画和连环画。
12.让·保尔·马拉
【答案】让·保尔·马拉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主要领导人之一,是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思想家和新闻记者。他生于瑞士一新教家庭,接受百科全书派的影响。后移居英国,开始进步的政治活动并从事写作。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投身革命。1789年8月,他先创办了《爱国者指南》,随后创办了《巴黎记者报》,后改名为《人民之友报》,发表许多政论文章,宣扬暴力革命,谴责君主立宪派的妥协行为。该报在马拉的主持下,成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办得最出色、影响最广泛的报纸,是革命民主派的喉舌。马拉还宣称办报目的是教育人民运用自由。后来马拉受到迫害,被捕入狱,《人民之友报》被迫停刊。恩格斯曾对马拉给予高度评价。
二、简答题
13.苏联社会主义报业是怎样逐步瓦解的? 这一过程留给我们什么深刻的教训?
【答案】(1)苏联社会主义报业的瓦解过程
①公开性原则带来的变化和争论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拉开了全面改革的序幕。在1986年2月举行的苏共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上,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加速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认为形势迫使苏联“不能局限于局部的改进,必须进行根本的改革”,并且提出了经济改革的方针。“二十七大”以后,他又将政治体制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强调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提倡“公开性原则”,认为“没有公开性,就没有也不可能有民主”。他尤其要求新闻界做出努力,“报纸应当支持公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