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潍坊医学院心理学系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心理与教育测量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分析分数分界点在目标参照测验的质量评估中的作用。
【答案】目标参照测验是参照某一明确界定的行为标准进行解释的,这一标准就是测验分数的分界点,亦称切割分数线,或称及格线。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分数分界点在目标参照测验的质量评估中的作用。
(1)根据分数分界点,可以将被试进行分类,通常分为“及格”和“不及格”两类。在这种分类过程中,分界点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
(2)就目标参照测验本身而言,分数分界点并非必需。可以用“被试掌握了测验的内容范围的百分之多少”来解释被试的分数,而不必在测验分数这一连续体上寻找某个切割点,进而将被试断然分为两类:掌握者或非掌握者。一般来讲,人们倾向于认为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知识的掌握也只是一个程度的问题,因而从理论上说并不存在可以清晰辨别的掌握者或“非掌握者”。这使得分数分界点的确定成为测量学家们争议最大,存疑最多的问题。
(3)在目标参照测验的实际应用中,分数分界点的确定却是无法逃避的问题。在教育领域,
“某学生是否达到了升一个年级所要求掌握的最低知识技能水平”,常常需要根据测验结果来判断:
从而对该学生“升级”或“留级”,“毕业”或“肄业”等作出决策;在专业领域,也常需要根据资格或水平考试结果来判断考生是否达到从事特定专业工作所需的最低水平,从而作出是否给予颁发合格证书的决策。在这些实际需要中,人们不得不去寻找一个最低标准,一个分数分界点或及格线,将考生分为及格或不及格两类。而且,这一分界点的确定科学与否,直接决定了最终决策的正确与否。
2. 什么是结构效度?测验编制者和使用者应分别怎样把握结构效度?
【答案】结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实际测到所要测量的理论结构和特质的程度,即测验分数能够说明心理学理论的某种结构或特质的程度。结构效度主要应用于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等一些心理测验方面。
(1)结构效度的确立步骤:
①提出理论假设,并把这一假设分解成一些细小的纲目,以解释被试在测验上的表现。 ②依据理论框架,推演出有关测验成绩的假设。
③用逻辑的和实证的方法来验证假设。
(2)结构效度的估计可以有以下方法:
①测验内部寻找证据法。
a. 可以考察该测验的内容效度。
b. 可以分析被试的答题过程。
c. 可以通过计算测验的同质性信度的方法来检测结构效度。
②测验之间寻找证据法。
a. 可以去考察新编测验与某个已知的能有效测量相同特质的旧测验之间的相关。
b. 也可以去考察新编测验与某个已知的能有效测量不同特质的旧测验间的相关。
c. 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来了解测验的结构效度。
③考察测验的实证效度法。如果一个测验有实证效度,则可以拿该测验所预测的效标的性质与种类作为该测验的结构效度指标来推论测量的结构效度。这里有两种做法:
a. 根据效标把人分成两类,考察其得分的差异。
b. 根据测验得分把人分成高分组和低分组,考察这两组人在所测特质方面是否确有差异。若两组人在所测特质方面差异显著,则说明该测验有效,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此外,对于一些被认为是较稳定的特质,若在短期内两次施测的结果差异不太大,则说明该测验符合理论构想。
④多种特质——多种方法矩阵法。该方法实质是相容效度和区分效度法的综合运用,其原理是若用多种极不相同的方法测量同一种特质相关很高(用极为相似的方法测量不同特质相关很
,则说明测量效度较高。 低)
3. 简述人格测验中存在的问题。
【答案】与其他认知能力方面的测验相比,人格测验存在的问题如下:
(1)人格基本概念的不一致
人格内涵复杂。对于人格的定义、结构以及分类问题,迄今未获得一致的结论。对于人格应包含哪些特质,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测验的项目内容也就无法一致,使得不同人格测验的结果难以进行比较。
(2)整体动态人格测验的困难
人格具有动态的性质,如果“动态”指的是每个人特有的、复杂的人格结构以及其整体的作用效应,则目前的人格测验还有相当距离。因为多数人格测验是把不同的人格维度割裂开来进行
,标准化水平又比较低,在计分和解分析,而一些进行整体分析的测验(如投射测验和情境测验)
释上不够客观。
(3)信度和效度系数较低
与能力和学业成就测验相比较,人格测验的信度和效度系数确实不高。因为人格测验受情境及个人心态的影响方面比能力测验要多。而且对于人格测验,很难确定适当的效标。
(4)人格测验的题目
人格测验所测的特质往往没有明确定义或不易明确定义,因而题目范围难以界定。
(5)测验分数的解释
人格测验的答案无对错之分。人格有独特性,用同样的标准去解释不同人的行为可能不恰当。另外,按统计标准(常模)评价人的行为,结果可能会奖励了从众行为,而限制了个性发展。
(6)伪装和社会赞许反应
,人格测验的题目往往易于与社会评价联系(尽管已努力避免)有的被试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
情况来回答问题,而是根据社会的舆论、他人的态度来回答问题,因而使测验的结果不可靠。
(7)隐私
在西方国家,对人格测验的一种批评是,某些人格测验侵犯了个人秘密,违背民主原则。所以,如何在涉及个人的实际利益的录取、选拔、司法鉴定等实际应用中,既能发挥人格测验的评量作用,又能兼顾个人隐私的保护,是一个需要多方面(心理学、社会学、司法、教育等)协调解决的问题。
4. 智力测验的功能是什么?
【答案】传统智力测验的功能主要有:
测验的基本功能是测量个体差异,大量的测量结果表明:在一般人群中智力高者或低者均占少数,智力中等或接近中等者约占全部人口的80%,基本上呈常态分布。
⑴将人群分类
由于智力测验所依据的理论上的特性,以及智力分布的常态性,智力测验在实际中常常行使将人群分类的功能。韦克斯勒曾按智商的高低,把智力分成七类,其是IQ 在130以上者为极优秀
;IQ 在120〜129者为优秀;IQ 在110〜119者为中上(聪颖);IQ 在90〜109者为中材;(天才)
IQ 在80〜89者为中下(迟钝);IQ 在70〜79者为低能边缘;70以下者为智力缺陷。
⑵预测个体未来可能的成功程度
由于传统智力测验结果与学习成绩、教师评定等外在效标间的高的正相关的存在,智力测验在实际中又常被作为预测源测验行使预测的功能。
社会对智力测验的需求不仅是将人群分类并预测个体未来可能的成功程度,还要求测验能进一步对个体进行诊断和采取相应且及时的补救措施。而智力的心理测量学概念强调G 因素的存在,只从宏观上描述个体的外在行为结果,却忽略了对个体心理活动过程进行精细的分析及对内部加工机制的探讨,因此,以此为依据的传统智力测验可以对人群进行分类和预测,却无法对个体真正的内在的薄弱点作出精确诊断,从而不能满足社会更为精细的需求。
5. 职业兴趣测验的量表发展趋势是什么?如何评价职业兴趣测验在职业选择中的作用?
【答案】(1)职业兴趣测验量表的发展趋势
从1965年以来,职业兴趣量表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
①各量表之间互相吸收,首先是库德在其职业兴趣调查表(KOIS )中引入SVffi ,其次是坎贝尔在KOIS 的同质性量表中引入SVIB 。
②越来越倾向于采用大样本的实证资料库来解释测验分数,如利用《职业名称词典》(简称DOT )或职业性向模型(简称OAP )里提供的资料,建立测验分数与实证的联系。
③越来越多的问卷同时提供较广泛的同质性兴趣量表以及特定的职业量表。
④越来越多的量表采用霍兰德的6种职业理论。
⑤扩大了所包括的职业水平。起初,兴趣问卷的主要重点在专门的职业,以及一些要求略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