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629中国史之中国近代史考研题库
● 摘要
一、论述题
1. 洋务派创建民用企业的原因是什么?民用企业有何特点和作用?
【答案】(1)洋务派从19世纪70年代起兴办民用企业的原因主要有:
①洋务派举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经费困难。官办军事工业本身没有从利润转化来的资金,经费主要靠政府拨款。由于军事工业耗资巨大,清政府财政枯竭,无法筹措足够的款项来维持军事工业的运转。洋务派在实践中认识到必先求富而后能强,即必须发展民用工业以积累资金,建立必要的经济基础,借以辅助军工企业的发展。而民用企业投资少,资金周转快,赢利多,可及时补充军事工业所需经费。
②遇到原料、材料供应不上和交通运输落后等困难。开办厂矿既可解决原料、材料的困难,又可堵塞漏厄。兴办铁路可以便利于调兵运械,同时,新式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创办新式交通运输业。
③抵制洋商倾销洋货和进行经济掠夺。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的目的就包括抵制外轮掠夺和加强国防两种意图,而他创办上海织布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出于抵制洋布进口,与外商争利的目的。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在继续进行“自强”活动、筹办军事工业的同时,着手经营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企业。
(2)民用企业的特点:
①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但仍带有较明显的封建性。因为这些企业的产品主要是在市场上销售,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企业中的工人以出卖劳动力为主,与企业的主人是雇佣关系。所以这种企业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但是,它在经营管理等方面又带有不少的封建性,管理机构实为封建衙门的翻版。
②洋务派民用企业,大都具有垄断性,在一定程度上压抑和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如李鸿章创办上海机器织布局后,就获得10年专利权,不许商人另设新厂。
③经营管理极端腐败,成为官僚买办营私舞弊的场所,少数人发了横财,而企业亏损十分严重。
(3)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的作用。洋务派兴办的新式企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①这些新式企业一般规模较大,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建立了初步的基础。
②产品是作为商品而进行生产的,从而扩大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影响,某些产品起到了抵制洋货的作用。
③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造就了一批近代产业工人,培养了一批工程技术力量,积累了生产技术和经验,使近代科技知识得以传播。
2. 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
【答案】1840年6月,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各国资本主义列强纷纷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最终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条约规定: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偿英国20万两白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了《南京条约》
银;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中国海关进出口货物的税率无权自行确定,必须与英国共同议定。1843年,中英又相继签订了《五口通商章程》和《虎
,通过这两个条约,英国又取得了领事裁判权、关税权、片面最惠国待遇、领海权;中美门条约》
《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两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独立的中国开始逐步向半殖民地的中国转化。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加深。
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与西方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等不平等条约,中国神圣的领土大片被割占,领土主权遭到空前的蹂躏。资本主义侵略者攫取了增开通商口岸和内河航行权以及压低关税等特权,侵略势力扩展到北方沿海和内地;由于外国军舰“有权”驶入长江和通商口岸,中国的主权被西方列强进一步破坏和践踏了,使中国社会经济加速半殖民地化;传教士深入内地“自由传教”,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后,鸦片贸易合法化,烟毒危害更深;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中外反动势力进一步勾结,在中国建立起半殖民地的统治秩序,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加速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为了适应半殖民地化形势的要求,清政府増设了新的统治机构:一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一是总税务司,这两个机构的建立,正是清朝统治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大大加深。
,条约规定:清政府承认日本对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1895年4月,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朝鲜的控制;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并可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日本人可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设立工厂,其产品免征各项杂税,只按进口货纳税,并可在内地设栈寄放;条约还规定日本军队暂时占领威海卫,赔款付清和通商行船条约批准互换后,日本才撤退军队。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一个卖国条约,它的签订使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使中国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大大加速,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化。
(4)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争先恐后地以中国为宰割对象,在中国掀起了划分势力
范围的狂潮,俄、英、德、法、日纷纷攫取在中国的各种特权。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开设工厂,抢夺矿山,成为向中国输出资本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同时,列强对华的商品输出仍在继续增长。外国资本和商品的大量涌入,严重地打击了中国的民族工业。帝国主义列强通过设厂投资、侵夺铁路、矿山等资本输出的方式,逐渐控制和垄断了中国的金融和经济命脉,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加重了民族危机,也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他们强烈地要求设厂自救,主张自办铁路厂矿以“抵制洋商洋厂”。帝国主义大量向中国输出资本,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和美、俄、法、日、英、德、意、奥、比利时、西班牙、荷兰等十
,条约规定:清朝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分39年还清;在北京东交一个国家签订了《辛丑条约》
民巷设立使馆界,各国可以在使馆区内驻兵,中国人民不许在界内居住;拆除大沽炮台和北京至大沽沿途的各炮台,在天津周围二十里内,不得驻扎中国军队,允许外国军队在北京和京渝铁路沿线的山海关、秦皇岛、昌黎、滦州、唐山、芦台、塘沽、军粮城、天津、杨村、廊坊、黄村等十二个战略要地驻扎,帝国主义还禁止把军火和制造军火的原料运入中国,以两年为限;《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空前屈辱的不平等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又一副极为沉重的枷锁,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帝国主义通过这个条约,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中国进行严酷的控制和勒索,使中国的主权丧失殆尽。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 与抗战时期相比,国共内战时期中共土改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案】(1)抗战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
中共实行的土地政策是为了在抗战时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当中就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地主与农民两个阶级本身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是对立的。但在抗日战争的非常时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此国共两党可以摒弃前嫌开始第二次合作。在不损害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各退一步。形成暂时的和谐与平衡状态,共同抗日。并经阶级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而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
(2)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中国土地法大纲》。
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通过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农民分到了土地,积极性空前高涨,不仅生产力得到了保障,为保证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同时大量青壮年参军入伍,保卫了胜利果实,壮大了解放军队伍,为支撑战争胜利提供了可靠地有生力量,意义重大。
(3)二者的区别与变化
①地主阶级不再是团结的对象,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阶级矛盾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抗战时期需要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反抗日本侵略者,地主阶级自然是可以团结的对象,通过双减双交政策能缓和矛盾,但到了解放战争时期,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地主阶级是封建残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