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试论“视域融合”

关键词:视域融合,真理,方法,游戏,实践,伽达默尔

  摘要

伽达默尔是公认的本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其哲学解释学开创了哲 学和美学研究的新境界。他持守着传统的人文理想,深人地考察了“人”的生 存状态,为实现共同的幸福提供了一种新的视域。笔者一认为,伽达默尔以达成 “理解”的“视域融合”为根本目标,从本源性、偶缘性、理一论指向等三个方面展 开其理论体系,本文亦分三个部分论述。 第一部分,“视域融合”的本源性。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之基础是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视域融合”的根源即 是“Dasein”之“Sein”自身的澄明与显现。从其始源性来说,“视域融合”中包涵 看、听、说三个方面。此三者中任何一方都投射着其它两方,它们同出于一源, 融通无间地展现出“此在”活泼泼的生存境域。因而,“视域融合”并非绝对的 完全相同,它是各种异质性因素的融合,与中国先秦的“和而不同”思想有异曲 同功之妙。追溯本“源”,我们看到的就是“真理”。这真理即是“存在”的真理。 “存在”的真理在具体开显过程中构成了“视域融合”的境域。 在海德格尔,真理开显于道说—应答;在伽达默尔,真理则显现于问— 答的对话。追溯“λδyos”(逻各斯)的本源意义,语言与存在在相互撑持中展开 了一个生存的境域。语言的本质就是道说,即存在的显现。道说—应答就 是在相互“需用”中无蔽真理(存在)的开显。但海德格尔的道说只是本真的、 无声的说,缺少向具体的人言转换的途径。伽达默尔的问一答逻辑通过对话 克服了这一缺陷。对话就是参与事件、参与世界,对话就是理解与融合的过 程。理解一个文本就是不断地向文本提问,在提问中寻求真理内部的对峙与 不和谐。因而,提问的实质乃是差异性、否定性与同一性的冲撞,在冲撞中,无 蔽真理显现于“视域融合”。通过对话,“视域融合”获得了具体性与生成性, “视域融合”成为一个异质性的交融境域,一个本源性的生存境域。但是善良 的意志却使伽达默尔的对话陷人同一性的泥坑,德里达中断存在的差异性思 想对伽达默尔无疑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从真理与非真理的关系来讲,它们都具有此在之存在机制,在本源上共属 一体,并且共同构成了“视域融合”。在存在论意义上,真理与非真理的关系即 存在的去蔽与遮蔽的关系。非真理需要真理的澄明,真理需要非真理的庇护。 它们都源于存在,在相互缠绕、相互牵挂中构成“视域融合”。另外,与历史意 识与历史条件相关,真理与非真理又相互引发、相一互转化生成,共同开启了“视 域融合”之随机性境遇。 第二部分,“视域融合”的偶缘性。 与本源思想一致,伽达默尔追求一种随机性、境域性的具有无限可能的方 法。有人认为伽达默尔是反方法的,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其实,伽达默尔只 反对单一僵化的方法,作为“视域融合”的“融合”本身就是一种方法,真理只在 此方法中现身。具体地说,“视域融合”的方法是循环。它不只是传统解释学 中整体与部分的循环,更是在一个广阔的视域中以问一答方式进人理解的循 环。循环就是在同一性与差异性的运动、变化中对本源性、原初性意义的探 寻。所以,差异性亦是循环的另一面,“时间距离”概念也表明了这一点。因 此,循环就是“面向事情本身”的差异性与同一性的融通,通中有破,通中见创, 通中达变。 “视域融合”的方法带有偶缘的特征。循环中的差异性或否定性是一种契 机,一个契机就是一个与世界相投的缘。缘是一利,边缘,亦是一种机缘,同时 又是一种本源。就契机的产生而言,三者缺一不可。在伽达默尔,一场场生动 的谈话就充满了偶缘性、境域性的机缘。这种否定性的机缘必将整个对话引 向本源关系,也即人与世界的关系由缘触发多于展现在缘中。偶缘性作为一种 存在论、本体论的方法处处渗透于真理的展开过程。“视域融合”就是在边缘 之上,在非现成的偶缘性境域中展开的人与世界的因缘关系,其方法必然是一 种随机性境域性的具有无限可能性的方法,并一与本源的真理相融合。 第三部分,“视域融合”与游戏、实践 游戏观是伽达默尔由存在论转向实践理论的中介。在这一转向中,“视域 融合”成为人类生存的具体经验境域,也就是真理在实践中展开的生存境界。 作为经验活动,游戏不再是某种生物学、心理学、美学或教化的目的,其全部意 义就在于游戏自身。游戏也不再指主体获得自由的活动,而是指艺术作品存 在的方式。伽达默尔将观者及其审美经验摆在突出的位置,从而使游戏成为 一个反思性的交往过程。真理即在此交往中呈现,对真理的寻求是一个实实 在在的查询过程。游戏就是存在的给出与继续。它不仅是艺术作品的存在方 式,也是人类的存在方式。所以,向实践的转向就是“视域融合”本身的内在要 求与必然结果。 “视域融合”的最终旨归在于实践,它力求在广阔的人类生活世界背景中 展开人的全部反思性活动与努力。实践和游戏一脉相承,都是人类最真实的 存在方式,都是真理观的具体体现。伽达默尔的实践观同时包容了理论及其 运用。实践的理论不是科学理性而是社会理性。通过对亚里士多德phronesis (实践智慧)的回溯与分析,伽达默尔认为实践理性是一种反思能力,反思是实 践的本质构成。实践是伦理学的实践,实践哲学的理想是完善的人生、善和幸 福。由此,“教化”也应在上述意义上理解。“实践正在指导人,并在团结中活 动”,这不但体现了伽达默尔所追求的解释学普遍性,也体现了其哲学解释学 的人道主义意义。但这无疑具有某种空想性质。在胡塞尔的“生活世界”观念 中,伽达默尔找到了克服这一缺失的源泉,“视域融合”即在实践活动中建立起 来的人类生活世界。 综观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思想,我们发现他在对传统的认同中进行了具有 时代意义的创新。以“视域融合”为中心,伽达默尔建构起其理论大厦,凸现出 其追求人类生存本真境域的高远理想。他对现实的人类生活之关注,也给予 当代哲学美学研究以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