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学史之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公安派
【答案】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其中袁宏道最为知名,公安派的核心口号就是由他提出的。公安派以“性灵说”作为文学主张的内核,袁宏道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在创作上,其诗文“变板重为轻巧,变粉饰为本色,致天下耳目于一新”,他们的诗歌脱离“理”的束缚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但也有些作品过于率直浅俗。
2. 铁崖体
【答案】铁崖体是元代杨维祯的诗体。铁崖为元代诗人杨维祯的号,他打破元代中期缺乏生气、面目雷同的诗风,追求构思的超乎寻常和意境的奇特非凡,从而创造了元代中期诗坛上独一无二的铁崖体。最能体现铁崖体特色的是杨维祯的乐府诗。多为怀古、咏史之作,融汇了汉魏乐府以及李白、李贺、杜甫等人的长处,以气势雄伟的奇特幻想突破了元代中期诗歌甜熟平稳的畦经,给人以石破天惊的感觉。铁崖体以雄奇飞动、充满力度感的特征,与元代中期诗风背道而驰,所以特别引人注目。然而,杨维祯有时一味求奇,不免诡异晦涩。
3. 花间词
【答案】花间词是花间词派词人创作的一种早期的词,因《花间集》而得名。《花间集》是最早的一部词选集,由五代时后蜀赵崇柞所编集,其中包括自晚唐温庭箱等十八人的作品五百首,共十卷。花间词的核心内容不脱冶游宴乐、男女私情,多用华丽的字面和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他们的离愁别恨。花间词的词风香软,落笔多在闺房,以堆砌华艳的词藻来形容妇女的服饰体态,开历代词作之先河。温庭筠和韦庄是花间词的代表词人。花间词对宋词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4. 永明体
【答案】永明体是中国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形成的诗体,又称新体诗。代表作家主要有谢朓、沈约和王融等人。当时的音韵学家周颙发现并创立以平上去入制韵的四声说,沈约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的声、韵、调的配合,提出了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必须避免之说。永明体,即以讲究四声、避免八病、强调声韵格律为其主要特征。这种诗体的出现,对于纠正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使创作转向清新通畅起了一定的作用。“永明体”诗歌是中国古典诗歌由不注重形式到日益注重诗歌形式发展的必然产物,对唐代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5. 楚辞
【答案】“楚辞”既是一种诗体的名称,又是一部总集的名称。作为诗体名称,楚辞是指战国时候产生在楚地的由屈原吸取楚神巫文化和民间歌谣的特色而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又称“骚体”,它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宏伟繁复的体制、句式的加长和“兮”字的大量运用。作为总集名称,楚辞是指西汉末年刘向编辑的一部用“楚辞”作书名的辞体诗歌集,收录了屈原《离骚》、《天问》、《九章》、《九歌》及宋玉、景差等楚辞体作家的作品。
6. 宝卷
【答案】宝卷是中国民间讲宗教教义的说唱脚本,由唐代寺院中的“俗讲”演变而来,至明代才有宝卷之名,采用说唱结合的通俗文学体裁宣传宗教教义法规的一种说唱形式文学。作者大都是出家的僧尼,内容有佛经故事、劝事文、神道故事和民问故事,以佛经故事最多,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今存《香山宝卷》,一般认为是宋普明和尚所作。明清以来,取材民间故事的宝卷日渐流行。最为后世所知的有《梁山伯宝卷》、《药名宝卷》等200余种。形式上以七言和十言韵文为主,间以散文。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明快,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7. 汉书·艺文志
【答案】《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西汉班固编纂,以刘歆的《七略》为蓝本,将古代文献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对先秦学术文艺演变,做了概要的叙述。其美学观点,强调文学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认为“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指出民歌是由于哀怨或欢乐荡激心灵的产品,君王可以由此而了解民风习俗的轻薄或淳厚。
8. 王孟韦柳
【答案】王孟韦柳是盛唐诗人王维、孟浩然和中唐诗人韦应物、柳宗元的合称。为唐代继承陶渊明田园诗而发展成独特的唐代山水田园诗歌流派的代表。这四人的遭遇、诗风并非完全相同,但在山水田园诗歌创作上,都有较高的独特成就,并且在艺术风格上有某种相同或相近之处。王维是朝廷清贵,晚年山居消闲,诗的题材较广,有清新典雅、意境优美等多种风格; 孟浩然是济世之心不遂,退而隐遁,集中地写山水田园诗,其语言朴实,感情真挚; 韦应物做地方官吏,比较关心民生,既有涉及社会方面的诗,也有写闲适境界的诗; 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集团失败,长期被贬谪,其诗主要抒发愤激不平之情,也有一部分山水诗。
二、简答题
9. 班固《汉书》称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如何看待这一评价?
【答案】东汉班固站在正统立场上对司马迁的思想倾向子以批评,但又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他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说:“又其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言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
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但,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是非谬于圣人”恰恰说明司马迁能够独立思考,不以统治者的是非标准为取舍,而以“实录”,则是对司马迁的最高、最中肯的褒扬。司马迁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写成一部实录式的作品,为后代史学家、文学家树立了不朽的典范:
(1)爱憎分明,借以寄托理想
司马迁在《史记》中爱憎分明,他热情歌颂胸怀大志、在历史上建立不朽功绩、垂名于后世的人,表彰刚正不阿、坚贞高洁、正道直行、有美好品德的人,他也张扬那些仁厚爱人、礼贤下士、虚心纳谏的当权者。与此同时,他无情地暴露和批判那些残暴、自私、虚伪、愚妄的人,特别是具有上述特征的形形色色的统治者及其帮凶。
(2)敢于独立思考,独抒己见
司马迁在对笔下的人物进行褒贬的时候,能够不囿于传统观念,不以统治者的是非标准为标准,而是敢于独立思考,独抒己见。例如游侠这种人,在汉代收到朝廷的限制和打击,因为他们凭借自己的力量在社会上结交同类,为人抱打不平,经常触犯法网,但司马迁却给游侠立传,对他们给予热情地赞扬。他认为游侠的行为虽不合统治者的“正义”,但他们讲信义、舍己助人而不自傲,其品行有可称道之处。另外,《货殖列传》也表现了司马迁不合于儒学正统的思想。
司马迁的独立思考的精神,更表现在对天道的怀疑。他由伯夷、叔齐的遭遇而联想到历史上种种不公正的现象。司马迁怀疑天道,实为质问现实,他无情地揭露现实中好人遇祸、坏人得志的不合理现象,其意义不仅在于否定了“天道无亲,恒与善人”的传统观念,而且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了造成这一切的统治者。
(3)秉笔直书,忠于史实
司马迁继承了古代史官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他敢于真实地记载历史事实,无所畏惧地暴露与批判,特别是敢于暴露当代统治者。一篇《武帝本纪》,记载汉武帝的事迹,却一点不讲他的文治武功,一篇《酷吏列传》,其中所记的酷吏大都是汉武帝时代的人,文中记载这些人专看皇帝脸色行事,以杀人为快事。此外,司马迁还表现大力表现汉武帝时期的官吏、贵族一味阿谀奉承、曲学阿世、互相倾轧陷害的种种劣迹,暴露了当时官场和世风的腐败。司马迁敢于大胆地批判当代政治,在他以后的史官中很少有人能做到。
10.简述辛派词人的艺术特色。
【答案】辛派词人是南宋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词派,代表词人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他们在辛弃疾的影响下,用词来抒发爱国情感,豪放慷慨如辛弃疾,但题材不如辛词广,风格不如辛词多样。多以议论为词,以文为词,过于直率,不如辛词蕴藉。辛派词人的艺术特色主要有:
(1)雄豪悲壮的意境
作为辛派词人的先驱张孝祥以诗人之句法抒发壮志豪情。其著名的《六州歌头》是南渡以来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