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大学心理学系615心理学综合之社会心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凯尔曼关于态度形成阶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凯尔曼认为态度形成包括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①服从:态度形成的开始,个体总是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与他人一致,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②认同:个体自愿接受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个体虽受到态度对象的吸引,但已超脱外部控制的奖惩,而主动趋同于对象。③内化: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2. 当学生取得成功或遭遇失败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形成( )。

A. 能力归因

B. 努力归因

C. 运气归因

D. 任务难度

【答案】B

【解析】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积极的归因方式,比如将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努力,对于取得的成功,学生会认为是努力造成的,并为追求新的成功,继续付出努力。对于遭遇的失败,学生会认为是努力不够造成的,只要自己多付出努力,一定可以获得成功,从而更积极的接受新的挑战。

3. 人在危险情景或意外事件出现时表现出的高度紧张情绪状态,被称为( )。

A. 应激

B. 心境

C. 激情

D. 愤怒

【答案】A

【解析】应激是在出现意外事件和遇到危险情景的情况下所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应激状态可通过机体生理机能的变化和调节来进行适应性的防御,以应付外界突如其来的刺激和高

度紧张的环境。

4. 态度改变过程中,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新态度与原先态度之间的差异程度和态度改变量的关系可以大致上表示为下图中的哪种线形关系?( )

【答案】B

【解析】社会心理学家博克纳等人曾做了一项研究,探讨信息的差异程度与说服力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起初态度的改变量随着差异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到了适中的水平其态度改变量开始下降,即信息差异程度与态度该变量呈倒U 型关系。

5. 关于利他行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噪音等恶劣的环境会减少利他行为

B. 助人的榜样,会增加人们的利他行为

C. 他人在场,往往会产生社会助长效应,对利他行为有积极影响

D. 长得漂亮的女人一般更容易得到男人的帮助

【答案】C

【解析】良好的气候及环境使个体心情愉悦,往往会增加利他行为,而噪音等恶劣环境因素会减少利他行为。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往往有负面影响,在场人数越多,利他行为越少,独自一人时个体利他行为的可能性反而增加。

6. ( )不是社会化的载体。

A. 家庭

B. 大学

C. 杂志

D. 意识

【答案】D

【解析】个体社会化的载体包括: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杂志属于大众传播媒介。

7. 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称为( )。

A. 客我

B. 反思自我

C. 镜我

D. 物质自我

【答案】C

【解析】客我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与信念。反思自我是个体如何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看法,是自我概念反馈的层面。物质自我是其他自我的载体,是个体如何看自己身体的层面。

8. 有些不法商人雇佣“托儿”来进行不正当促销所以能奏效,正是利用了人们的哪种心理?( )

A. 顺从

B. 服从

C. 从众

D. 依从

【答案】C

【解析】从众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托儿”正是利用了这种心理。因此,答案为C 。

9.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 )。

A. 从社会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B. 从生理自我到心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

C. 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D. 从心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生理自我

【答案】C

【解析】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其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10 ,,,.个体在成败归因中往往成功时倾向于内归因失败时倾向于外归因此种现象称之为( )。

A. 社会视角的影响

B. 竞争条件下的特殊归因

C. 自我价值保护

D. 动机性归因误差

【答案】C

【解析】自我价值保护指个体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的确立,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即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带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