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答案】(1)含义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

(2)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其次,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再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2. 真理

【答案】(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一个认识论概念,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人的认识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能够产生正确和错误两种不同的结果,即真理和谬误。

(2)真理的特性:事物的本性通过其特性体现出来。真理的特性在于其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和具体性。全面把握真理的特性,就是从整体上把握真理的本性。

①凡是真理都具有客观性,因此真理也被称为客观真理,这是真理之所以为真理的首要条件。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主要是指在真理性的认识中包含着不以人和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一切科学的定律、学说、理论之所以是真理,只是因为它们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真理当中不能含有同客观实际相违背的主观成分。

②关于真理的绝对性或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a. 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的符合,都包含有不依赖于人或人类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性的局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就不称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

b. 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 ③真理的具体性指的是具体的主观和客观在具体的条件和范围内的一致。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特定的对象、范围和条件,如果超出这些具体规定,真理就会变成错误。具体的真理不是片面的,而

是全面的。在人的认识中,应当尽可能地把握住对象的一切方面及其相互关系,这是达到真理的必要条件。但这种全面性并不在于一切方面和细节毫无遗漏的罗列,而在于它们的本质的综合,即把握对象一切方面的总和。

3. 可能性和现实性

【答案】(1)现实性的含义:现实性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实际存在性。

(2)可能性的含义:可能性是指现实事物所包含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3)二者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是就可能性与现实性范畴的对立而言,可能性还不是现实性,现实性也不是可能性; 二是就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而言,两者又紧密相联,不可分割; 三是可能和现实又是相互过渡、相互转化的。

4. 客体非对象化

【答案】客体非对象化,是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在生产实践中,主体一方面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输出改变着客体,同时也需要把一部分客体作为直接的生活资料加以消费,或者把物质工具作为自己身体器官的延长包括在主体的生命活动之中。这些都是客体向主体的渗透和转化,即客体主体化。实际上,人通过改造对象的活动消化精神产品,使之转化为主体意识的一部分,也是客体非对象化,即客体主体化的表现。

5. 自在世界

【答案】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这一概念包含着两重含义:

①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在人类社会产生前,客观的自然界早就独立地存在和发展着了,这是人类世界产生前的先在世界。

②自在世界又是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自然界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是无限的,永远存在着人类活动尚未达到的部分,即尚未被人化的部分,世界的这一部分仍然属于自在世界。

6. 物质

【答案】物质是指在人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有着无限多样的形态,无穷的变化发展,但归根结底都是客观实在的外在表现,都是物质的外在表现。

7. 社会的经济结构

【答案】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以人与自然之间的现实关系为基础的,生产力就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现实关系。所以,社会经济结构就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

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二、辨析题

8.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

【答案】该说法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而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静止和片面的观点看世界。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内在矛盾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9.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案】该观点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

社会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认识的真理性检验的标准。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的发源地,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0.唯心主义就是主张精神和理想的崇高作用。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唯心主义之所以称为唯心主义,并不是因为它推崇精神和理想的崇高地位,而是因为在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中,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推崇精神和理想的崇高作用与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不是一回事,因此,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11.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的同一。

【答案】该观点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

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和其它事物相区别的自身所固有的规定性。特定的质就是特定事物存在的本身,失去了质的规定性,某物就不存在; 而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次序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在同质范围内,一个事物的数量可大可小,并不影响某物的存在。

所以,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的同一。

12.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尽管哲学和具体科学是相互联系的,但二者也是有区别的。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重在从整体上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内容和普遍形式,而具体科学则以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为研究对象。上述说法混淆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把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混为一谈。